还在战时指挥辎重军的工程部队,指导筑城和修建工事。
佥事判官厅是常设机构,负责枢密院的日常工作,相当于现代的综合办公室;职方司是从兵部端过来的,仍然负责地图的绘制和地形勘测;参议司就是个储才之地,相当于现代的军事委员会,他们的作用主要是平日协助枢密使制定战略、战策,对作战计划提供意见,战时可从中挑选领兵的将帅;督抚司此时只是空设,是为了指挥管理各战区预备的。
至于战区的重新调整划设,赵昺现在还没有想过,当下只有琼州这点地盘,也没有必要划分。而将来面对的却是整个沦陷区,不仅地理区域广大,且形势复杂。即使是抛开地域概念,按照未来战争可能生的方向来划分,而面对的战争存在着大宽度、大纵深的特点,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爆可能要动员全国半数地区的军事相关机构,所以还需细细谋划……
军事机关的大脑有了,那接下来身体,这就牵扯到了军队的编制问题。赵昺来到这个世界后,起初对宋朝的官制头疼的很,许多官名与现代不同便罢了,且职能也有的是以原意牛马不相及,让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搞明白怎么回事。而军队方面虽然简明了一些,可也颠覆了过去很多固有的观念,让他难以适从。
在现代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序列早已在脑子中根深蒂固,成为惯性,不用想就知道编制的大小。来到这个世界却乱了套,其实这些叫法古已有之,但是与现代,甚至当下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对应的军职也是千变万化,不下点功夫也弄不明白怎么回事。
中国自夏朝初期产生军队编制,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所影响,使得军队制极为丰富。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成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要采用二进位或三进位,或其倍数的编制。
商代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十个什由百夫长指挥;十什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三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周代仍然以“师”为基本单位,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就比较乱套了,各国各自不同,但仍采用什伍制为基数。
汉朝步兵每五人编为伍,由伍长指挥;五个伍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四个两编为卒,由卒长指挥;五个卒编为旅,由旅帅指挥;五个旅编为师,由师帅指挥;五个师编为军,由军将指挥。隋唐继承了府兵制度,各地遍设折冲府,为组织、训练的编制单位,管辖兵员八百至千人,设折冲都尉,副手为两位果毅都尉;府下辖数个团,每团兵员二百人,设校尉为主官;团下辖二旅,每旅兵员百人,设旅帅为主官;旅下辖二队,每队兵员五十人,设队正为主官;队下辖五火,每火兵员十人,设火长。
到后周时组建基本战斗部队编制:百人为一个都,都有都头;五都组编为一个营,营有指挥;五营即组编为一个军,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十个军编为一厢,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五万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
后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盘沿用,宋军五百人为标准的营,一般直接称“指挥”,作为为基本单位,统计兵力都计算有多少指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