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沙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的新船型,其实际上也是吸取了这三种船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多桨船采用的是沙船底儿,而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的是‘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虽然这种平板龙骨相对还是比较弱,但龙骨贯串首尾,结构强度仍比其他同级航海帆船要大;其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它是由底部和两舷肋骨以及甲板下面的横梁环围而构成的一层水密舱壁。
使用水密隔舱这种工艺和技术就大大增强了船的抗沉能力,特别是加大了船体的横向强度。船中部以前的舱壁都安装在肋骨之前,中部以后的舱壁就装在肋骨之后。这种安装方法可以防止舱壁移动,使船舷与舱壁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牢固的支撑着两舷,这就增强了船体的横向强度这样,使整条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
另外沙船结构上还有许多优点,它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并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船艉有‘出艄’便于安装升降舵,也便于操纵艄篷;舵面积大又能升降,出海时部分舵叶降到船底以下,能增加舵的效应,减少横漂。遇浅水则可升起,防止触滩;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搭接,结构,形成鱼鳞式并以钉榫连接,使整体更为坚固,比朝鲜的嵌接法更为先进。
再有沙船船身扁阔,截面近似椭圆形,加上u形船底,提高了整体稳定性,使其具备作为火炮发射平台的特质。而由于船的坚固性和抗沉力增强,就可以增设船桅、船帆。船体结构的良好的适航性使改造具有了可行性。当然其也因为这些特殊结构,也使船的巡航速度要低于v型船底的海船,不适于在远海航行的缺陷,但整体而言还是符合当前的需要,毕竟世界上没有完美之物……
战船是专为作战而设计制造的,龟船同样如此,赵昺的改造同样要在保证战船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操纵性能和较高的速度的同时,保证龟船自身具有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才能算是成功。
蒙古人是马上得天下,崇尚进攻和擅于近战是他们最大的优势。而宋军最为擅长的防守反击,首先凭借高墙壁垒和如林的长枪,密如猬刺的箭雨挡住敌军的进攻,然后再考虑对敌进行反击。这在陆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水军还只是一个辅助兵种,不可避免的受到陆军的作战思想的影响。
龟船的基本设计初衷正是为避免当今水战中盛行的接舷战的作战方式,不以敌进行面对面的白刃战,而是最大幅度的发挥远程火器优势,打乱敌人的进攻阵型,再利用撞角击伤击沉敌舰。赵昺就是要在保持这种设计思路下进行保持和创新,以免将龟船移植到这个时代而水土不服。
在防护力上多桨船舷板采用的是搭接方式制造,从龙骨到舷侧有船板十四行,一到十行是两层船板叠合,十一到十三行是三层船板叠合,三层总厚度达到十八厘米,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厚,最多可达六层。而龟船虽然采用朝鲜人发明的嵌接法施工技术,也只使其舷板总厚度达到四寸,约合十二厘米,但即使是这种厚实程度,也使得日军的火枪大铳,全完无法射船龟船的船体。
从中可以看出多桨船的舷板要比龟船原型厚实很多,可最原始的火枪大铳的威力也要比现代的弓弩大得多,多桨船即使不再进行加固的状态下也足以抵御现今的弓矢。而赵昺清楚事实上,在开花弹发明之前,十八、十九世纪的火炮在轰击木质战舰时也很难击沉敌舰,但在宋元交替之际还有真正意义的火炮投入实战。
顶部赵昺觉得应该改为穹顶式结构,这样便可以增加垂直受力,毕竟现在大型战船上已经普遍装备了抛石机,那东西虽然准确度差的很,唬人的架势大于实战意义,但难免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时候,有所准备总是好的。而背部加装贴甲片,安装防止敌人跳帮的铁锥那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防火措施也是必须的,具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