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此事,朝堂中以田泽恩为首支持太子的一系人与王相国、皇后一系的人怕是难以和平相处,以后朝堂将难以安静,两党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此起彼伏的争斗不止。”
“朝堂纷争是可怕的,会掀起一片血雨腥风,为父虽不参与其中,但你之前的身份多少会有些许影响,而我李氏族人虽多有不睦,不管怎么说仍是一族,都是为了家族利益而有所分歧,当前唯一顾虑的便是我李氏族人不明其理盲目参与其中,一步走错,面临的就是万劫不复。”李信义满脸忧虑的说道。
“那父亲为何不将当前朝堂之事细细说于族中长辈,共同应对。”李忱有些不惑。
“哎,为父是有此打算,准备在信中写下,让人带回永宁族中,与你的几位叔叔伯伯细细商量,及时做好应对之策。”李信义说道此时,心中有些无奈,家族势力强大,对族中各辈而言是为依靠,但另一方面纷繁的利益纠缠其中,又是让众人有了隔阂,颇为头疼。
“罢了,此事为父会有考量,你心中有数即可,日后在宫中要小心行事,但也不必过于谨慎,免得让人小瞧,受了欺负。”李信义起身,望着宫城说道。
“父亲放心,孩儿知道怎么做。”李忱跟着李信义起身,站在一侧望着宫城。
眼前的京师宫城历经百年沧桑,仍旧是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给人以强烈的压迫之感,这或许就是帝王之气在于其中吧,只是不知道还会延续多久。
李信义示意李忱紧跟自己,慢慢踱步着继续说道:“为父目前最担心的便是青州、安州两地的叛乱。”说完之后,李信义更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似是憋了许久,终于将其吐出,可见担忧之事非同一般。
“父亲是说,青州的农民叛乱和安州的戍边军士哗变之事吗?”李忱不解,这其中难道也有什么隐情吗?
帝国这几年虽然总体上平稳、安定,实际上各种各样的大小叛乱也是层出不穷,但最后都是被快速的镇压下去,并未有什么大的事情影响。
李信义深思不语。这两起叛乱看起来是与先前的动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军人的直觉却是告诉他,此次的事情怕是跟以往真的有所不同,一旦处理不当,后果不敢想象,可朝中诸位大臣包括当今圣上对此有些不在意,仍旧只是下旨让各地藩帅严厉镇压。
仔细算来,自宫中接到两地叛乱的奏报及下旨到两个藩镇,中途传递奏报时间等等,已经有些时日,若是一般小的叛乱怕是早已得到平息。而如今,却迟迟没有得到两地平叛成功的信息,圣上和诸位大臣重心又在废立太子之争上,对此有所忽略,因此情形不容乐观。
李信义没有直接回答李忱,问道:“你也在军中,对我朝军队的战力应有所了解,你认为两地的叛乱情形如何?”
“孩儿在太子卫率中,只是护卫东宫安全,向来并未直接参与各地的军事活动,一定意义上来讲,只是充当仪仗,未有什么真实的战力可讲,与右威卫等驻守京师的禁卫军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更遑论和天子近卫神武军相比”。
李忱谈起朝廷军队时有一定的见解:“至于各地的藩镇军队,也是有弱有强,各是依据所在藩镇的富裕程度来看投入钱粮多少,战力就有多少,不能一概而论。”
李信义看着李忱认真的分析着朝廷内外军事力量的强盛与薄弱,略有欣慰,李忱并不是一事不知,只是他的关注点并不在此,他所忧虑的也不是那么宽广,这都可以理解。眼前的李忱,给李信义带来的又是一种不同的感受,多年的严厉、悉心培养,在现在都得到了汇报,李忱是可以值得依赖的,是值得自己付出全部的。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真实情况怕没有你想象的这么好。”李信义悠悠的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如今我大楚朝历经两百余年,帝国早已老态龙钟,不论是皇帝权威、朝堂政事还是军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