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芸社南京分社小剧场。
时间过了十二点,郭德强和于清在说完正活之后,已经连着返了十个场,可观众们还是热情不减,“再来一个”的喊声几乎能将窗户上的玻璃都给震碎了。
郭德强和于清刚走到台口,侯振上前一拦,俩人相视一笑,只好又转身回来了。
“已经十二点多了,大家伙还是这么热情,既然爱听,我们就多说一点儿!”
“还说啊!?”
郭德强满脸苦相:“不然怎么弄呢,这个剧场又没有后门,大家伙都不走,我这体格子也冲不出去啊!”
“您这是憋着要逃跑呢?”
“要不您给出了主意?”
于清连连摇头:“我哪有主意啊,还是您看着办吧!”
郭德强无奈的点点头:“好吧!感谢大家这么捧,今天是我们来南京演出的第三天,头一的都是传统相声,第二天是群口,今新段子,大家过瘾了吗?”
“过瘾了!”
“好……”
郭德强看着这么热情的观众,心里也觉得高兴。
当初萧飞第一次提出来,要在南京开分社的时候,说心里话,郭德强是真有点儿含糊。
每年去上一两趟,办个商演,南京的观众图新鲜,或许还没问题,可是要在南京扎根儿,插上德芸社的一面大旗……
真能行吗?
毕竟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在哪摆着呢。
各地的人文不一样,正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一个地方的人口味都不一样。
相声本来就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的曲艺形式,很多包袱和精彩之处,都是基于北方的人文基础,南方人比较难以理解。
虽然现在传媒很发达,南北曲艺大家都能够轻松的欣赏到,但是欣赏也不见得都喜欢,
就和饮食一样,京城的豆汁,京城人觉得好喝,可绝大多数的南方人都喝不习惯。
另外,作为一种曲艺形式,相声是典型的北方艺术,它在北方诞生、传播和发展,而且北方各地名家辈出。
南方出现相声却非常晚,直到1920年代,才有到过京津地区的南方艺人把相声带到南方进行演出。
而且这些艺人多用的,其实还是北方相声的本子,用不标准的京城话,或者本地方言进行演出。
到1940年代,由于战乱,北方的一些相声名家比如刘宝瑞、苏文茂等人把相声带到南方,其中张永爷等人后来就一直留在南方,没有跟着刘宝瑞等人再回北方。
不过这些人表演的还是地道的北方相声,还不能称其为南方相声。
在后来,一直到80年代中期,一些相声名家在南方收徒,那些弟子们经过不断摸索创新,不但熟悉了北方相声的基本功,更因为熟悉南方观众,了解他们的欣赏习惯,又借鉴南方曲种比如独角戏、滑稽戏的幽默元素,融入相声的表演当中,南方相声这时才形成一定气候。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相声,南方相声的表演更为细腻精巧,而且,并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也使得风格自由,更具特色。
一批南方相声演员也脱颖而出,最典型的就是奇志和大兵,另外还有白桦和邓小林,也包括后来成为上海台主持人的叶惠贤。
而对于南方的观众来说,他们最早对于北方相声并不十分感兴趣,不管从语言,还是内容方面都很难产生共情,他们更喜欢欣赏平时习惯的滑稽戏和独角戏,照样能够获得欢乐。
后来随着奇志、大兵等人的出现,南方人逐渐也开始接受相声,只不过不像很多北方人那样对相声痴迷。
所以,郭德强一直担心,德芸社的这杆旗在南京插下去容易,可真的能站住脚吗?
万一观众们不买账,开上几个月就黄了,那可就丢人丢大发了,与其那样,还不如干脆不开呢。
不过,现在看起来,他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