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并没有到来,至少没有马上到来。
事件以法兰克释放全部船员,归还信天翁号,但扣押所有物资而结束。
这是在国际势力的斡旋下,才达成的结果。
比利时王国,意大利联邦共和国,伊比利亚联邦共和国同时出面,斡旋德意志帝国和法兰克共和国之间的冲突。不久之后,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巴尔干联邦共和国,瑞典王国,瑞士王国和卢森堡公国都加入了斡旋的行列,这让双方不得不放下火气,在“友好“的氛围下,签署了协议书。
新的协议,旨在针对国际航线的通行问题,特别是在公海,约定双方的军舰不得干预对方民用船只的正常通行。
这只是对《国际航海法案》的又一次背书,没什么实际效果,何况一旦开战,谁还管什么“国际法”?
双方虽然签了字,但实际上都不准备去遵守,海军的对峙依然时有发生,而“建筑工地”,不仅没有停下的迹象,反而规模进一步在扩大。
战争只是早和晚的问题。
与此同时,又一件事发生了,标志着战争确实迫在眉睫,这一次是发生在帕里西诺士官学校,一支中央军的考察代表团,突然到访。
在深秋时分,伴随着落叶,几辆小汽车缓缓驶入帕里西诺士官学校。
车前插着两面小旗,一面是代表德意志帝国的黑色雄鹰,而另一面则是代表中央军的双鹰红白盾。这让看到的学员们,窃窃私语起来,毕竟海德堡是西方军的地盘,中央军的人,为什么会跑到这里来,何况插着旗帜,显然级别不低。
校长和希贝尔处长,带着一群学校的职员和教官,列队在主楼前迎接,只见一名中尉副官从副驾驶位置下来,然后走到后排车门前,伸手拉开。
“敬礼”
所有在场军官,齐刷刷敬了一个军礼,而从车上下来的人,则面带微笑,回了一个军礼。
他们确实应该敬礼,因为下来的人,竟然是一位年轻的上校。
比希贝尔少校,还要年轻。
里克尔.冯.克莱顿,德意志帝国中央军参谋部,后勤战略研究处处长,分管中央军后勤战略和执行监督,是实打实的上层人物,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这倒是和希贝尔少校是校友,看年纪,还是一个学弟。
不过学弟现在可比学长风光多了,据说克莱顿出身名门,深得中央军高层喜欢,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其实他确实有两把刷子,自从他出任后勤处处长,凭借谨慎又不失创意的天才策略,大幅提高了中央军的后勤水平,在没有更多物资调用的情况下,通过降低运输和存储损耗,提高周转效率,充分保证了后勤供应,这让他成为中央军的明星人物,似乎换上将军衔,指日可待。
然而这一次,他来到帕里西诺士官学校,则是抱着另一样目的,也是分内的工作,那就是甄别人才。
人才就是沙子堆里的黄金,就看你是否能够挖掘。作为中央军参谋部后勤战略研究处的处长,从各个军事院校里,为中央军选拔人才,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要知道德意志帝国的军人,可不是随便乱调的,各集团军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因为历史,文化,战略等原因,德意志帝国的军队结构与其他国家略有不同。
军队统一由国防部指挥,下设海军和陆军两个大的兵种。
海军掌管着北方舰队和近海舰队,以及以汉堡为核心的海军军事区,下辖海军陆战队和航空兵部队。
陆军则分为六个集团军,既中央集团军,西方集团军,东方集团军,北方集团军,南方集团军和非洲集团军。
其中以西方集团军规模最大,共拥有二十一个常备师,近五十万人。中央集团军次之,拥有十二个常备师,约三十万人。
至于剩下的,东方集团军拥有十个常备师,十九万人。北方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