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桌都是托,而剩下的三桌才是真正的客人。
食物则是门口超市买的速冻食物,随便煮一下。最重要的是,屋子里播放一些轻缓的音乐,并且在音乐里伴随一阵十分轻微,但是可以听清楚的呼吸声。
这呼吸声是根据人类呼吸节奏录制的,人们在这种呼吸声里,会下意识的跟随这种呼吸声,最后达到舒服的一致。这类似于物理学里面的“共振效应”。其实人的呼吸节奏也是如此。
这个呼吸声变快,就会让人在无意识的状态里产生紧张、着急等情绪。可如果这个呼吸声音是舒缓舒服的,那么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隐隐的安逸感。在伴随着音乐,会给人舒服的感受。
其实很多餐厅也运用了这种办法。比如大多数的自助餐厅,里面都会伴随着轻缓的音乐。
因为自助餐和点菜的差别就是,自助餐的食物就算是随时上的,但可能也会有不够的情绪。这种“争抢”的心理对客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不好的体验。而有了轻缓音乐进行潜移默化的疏导,会有一定效果。
并且,舒缓的音乐会让人放松,甚至连带着吃饭节奏都会变慢。特别是烤肉类的自助,在这种不慌不忙的氛围里用餐,用餐量不会特别多。这都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这餐厅虽然环节简陋,但是环境感的塑造,绝对是无敌的。
这三桌真正的客人,蒙了眼睛到达的现场,这种感觉像电视剧里面去神秘聚会一样的经历,让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开始的新奇感。
到了餐厅,虽然环境一般般,但是因为有蒙眼的经历,所以潜意识给了他们一个刺激点,让他们觉得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种新奇感让他们会有特别的好心情。
与此同时,其他桌的客人已经用餐。这些客人都是托,所以每个人都在忍不住赞美这里的一切。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三桌真正的客人即使吃着超市里的速冻食物,仍然是胃口大开,并且表现出非常开心的样子。
这种开心不是来源于食物,而是一种环境上的暗示。其实人都是善于自我催眠的生物。
最后是收尾,这个更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一件事的结束时的印象,其实更能影响对全体的看法。
比如去一家餐厅,刚进入时的体验,正在用餐的体验,用餐结束后的体验,这是三个阶段。简单的说就是开始,过程,结束。
那么在这三个过程里,如果每一个得到的回馈不一样,最后看整体印象,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果一件事开始和过程是美好的,但结束时不美好,那么就会给人全程都很糟糕的感觉。
而一件事如果开始和过程不太美好,但结束时居然变得好了,那么只要不是太离谱的情况下,人再回想起这件事时,印象就会觉得,嗯......其实还可以!
结束时的观感,往往是最能影响整体的。
人都是有一种“结束补偿心理”的。
哪怕是看一本书,可能剧情一般般,但是结局是圆满的,也会觉得其实还好。但如果前面剧情非常好,最后却烂尾,或者写了一个全都死光的结局,那么绝对会让人抓狂,想寄刀片的。
所以在餐厅的最后结束阶段,亚瑟客串了大厨出现。并且看似随机,实则刻意的来到了三桌真正客人中间。在接受完掌声之后,开始了自我介绍。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居然是中餐的大厨?这种事非常的离奇。但亚瑟有了自己的说辞,他自己介绍是原本是西餐厨师,但是多年前遇见了一个中餐厨师,非常的敬仰,所以拜师改学了中餐。
这种“外国人因为崇拜天朝文化从而投奔”的故事,在现代社会里真的是有非常广阔的受众。
很多外国人在社交媒体上,只要对着国内随便一件事开始夸奖,就能获得大量的关注度。有人戏称为“财富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