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面上叶尔羌人优势明显,他们以逸待劳,人多,横向展开更宽,还是骑兵,居高临下,完全掌握着战场的攻防主动。
乌依古尔看不出自己有什么失败的可能,他下令部队转入全面进攻!
“呜”号兵吹鼓起腮帮吹响了厚重又沉闷的大牛角号,紧接着身材壮硕的鼓手们击起战鼓,隆隆的鼓声中,战场上西风斜刮,飞沙走石,在荒芜的原野上,只见烟雾弥漫,人马如潮。
战马逐渐加快,已经向明军猛扑而来。隆隆的马蹄声仿佛晴天的闷雷,所有人都瞪圆了眼睛,精神高度紧张起来。
两军开战的非常快,完全没有什么互派人马喊话。事到如今无话可说,见面唯有武力说了算!
叶尔羌人还没挨近,明军先声夺人,冲着他们打响了线膛枪。
远狙!
重压之下,狙击手们打得非常准,不浪费任何机会。
于是骑兵纷纷倒下,中弹的多是战马,虽然马匹的
战马扑地,有的还阻路,绊倒后面的骑兵。
但更多的骑兵绕路而过,他们相当骁勇,竟不伏低身体,而是挨近时开始发箭。
狭路相逢勇者胜,你怂了就会没命。
退让非良策,搏杀有出路!
乌依古尔有勇有谋,他详细地了解了哈密军与明军交战的过程,听说哈密军因畏惧明军的火器而埋头突击,当时他就很不屑了。
低头固然可以减少中弹面积,可是马匹的面积少不了。
相反,抬起头来射箭,其实也增加没多少的中弹面积。
乌依古尔就下令近前时,大家昂首抬头放箭。
要说到叶尔羌人还是行的,哪怕是子弹嗖嗖地在身边飞过,不时打倒几个,但他们照样在马鞍上直起身体放箭。
“胡胡胡……”弓弦声大响!
箭枝飞掠,呼啸而下,明军中也有一些人中箭了,有人用盾牌挡着,有人靠身上头盔和护甲的保护,中箭者惨叫声不断传来,于是部队中的卫生员忙碌起来。
严重的就地治疗,不严重的拖到后阵。
再挨近些的时候,明军的滑膛枪、火炮、机动式飞雷炮和筒子一起打响,狠狠地压制了一下叶尔羌人,让他们死伤惨重。
但很快地,随着明军火力的减弱,装填需要时间,哪怕用三段击,也得看情况。
正如水可灭火,但当火势强大时,水就被蒸发掉了。
骑兵疯狂袭来,双方的距离正以看得见的速度急剧地缩短!他们的战马进入了高速冲锋阶段,相当于人类飞人的速度一秒十米,冲来时不过是拂袖之间就能大开杀戒!
他们以泥石流倾泻之势压下来,有如天崩地裂一般,声势恐怖到了极点。
明军的战阵不厚实,火力不足,而且事出猝然,没有了深沟厚垒,就连挡马枪也来不及架起来,还有什么能够阻止敌人吗?
看到了明军一些人坐到在地上,刺刀向上,可是他们单薄的队形能够抵抗得住群马奔腾吗?
杀死汉狗!
就在这要命的当儿,明军官兵们不慌不忙,向前撒出了一个个黑乎乎的东西,铁蒺藜!
铁蒺藜,中国古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亦称蒺藜,它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均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在古代战争中,将铁蒺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
这种玩意儿正是对付战马的急就章,对于中国军人来说并不陌生,如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金兵攻枣阳,宋将扈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意思就是说宋军扔出了铁蒺藜,冲来的金人骑兵倒霉了一大半人马。
明朝军队广泛使用铁蒺藜,在戚继光的军队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带蒺藜十串,每串六个接连”,便于野战布营。
就连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