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质问。 发掘水稻,推广水稻,这是李元吉在近期发现朝臣们似乎很闲的时候,想出来的策略。 原以为制定的五年计划足以让朝野上下的所有官员忙碌的,可等到计划开始彻底的推行起来以后,他发现,朝臣们不仅没有以前忙,反而比以前还闲。 于是乎他就决定再给朝臣们加一加担子。 发掘水稻,推广水稻,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做,也必须做的事情。 历史上,满清就是凭借着这一条国策,成功的养活了数万万百姓。 康熙也是凭借着这一条国策,成为了圣贤明君。 可以说,就是康熙定下的这一条国策为满清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使得满清昌盛了三代,也使得乾隆有了各重作的底气。 不然,就乾隆那个作法,别说是康乾盛世了,能维持着满清的江山在他手里不倒都是个问题。 所以,发掘水稻和推广水稻的事情,必须做,而且还得好好的做。 “你来回答……” 面对着任瑰的质疑,李元吉并没有亲自作答,而是示意特地被招来的冯智戴作答。 他就生在岭南,也长在岭南,对于岭南的稻米习性肯定非常了解。 冯智戴在拱了拱手以后,苦笑着道:“回任公,确实如殿下所说,岭南的稻米确实是一年两熟,林邑国的稻米甚至能做到一年三熟……” 冯智戴话说到这里,有些意犹未尽的意思。 不过,任瑰已经顾不得听了,他难以置信的道:“真有这种能一年两熟,或者一年三熟的稻米?这怎么可能?” 冯智戴苦笑着瞥了李元吉一眼,见李元吉没有搭话的意思,就为任瑰出主意道:“任公,林邑的使臣还有月余就到长安了,您要是不信的话,到时候可以当面跟他们对质。” 任瑰手微微哆嗦了起来。 冯智戴敢让他去找林邑国的使臣对质,那就说明冯智戴说的话有很大的几率是真的。 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稻米啊。 这要是种上个几十万亩,这一年得产多少粮食啊。 只要能在一两道推广开,那大唐就彻底告别缺粮的危机了。 只要能解决历朝历代都能碰见的这个缺粮的危机,那他们这些人一定会名留青史,并且还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姓们,以及后世的百姓们也会对他们感恩戴德,并且将他们高高的供起来。 一瞬间,任瑰的目光都变得热切了起来。 冯智戴觉得任瑰热切的目光有点吓人,忍不住给任瑰泼起了凉水,“任公啊,岭南和林邑虽然有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稻米。 】 可这种稻米能不能在其他地方生长,谁也不知道。 即便是能在其他地方生长,也未必能做到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所以您还是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 说完这话,冯智戴意识到这番话有点跟李元吉唱反调的意思,于是乎又赶忙向李元吉躬身道:“殿下也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所以这件事成与不成,还是得试试再做定夺。” 李元吉没急着说话。 任瑰目光依旧热切的道:“不碍事,不碍事的,只要将岭南和林邑种满了就好。” 冯智戴心里生出了一股不好的预感,心也跟着狂跳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