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现在才是17世纪?
双方在平城道接触。
这里恰好位于东百一半的土地上。
倭寇一方,首先派出了小西正宗的8000大军,开始进行试探。
而大明在这边,一开始出征东百的总兵力是8万,外加3万民夫。
后来改成长期驻扎之法。
于是民夫就由东百来出。
撤回去万8000民夫。
毕竟用大明的民夫要给钱。
不给也行,那就要减功。
因为民夫长途跋涉,可以说是死亡一个就要破产一家。
虽然征发时优先征用赘婿、犯人、乞丐、流民还有多子者。
但负担也很重。
接着6万步兵也撤回去一半,只剩下3万。
骑兵万,又撤回去一半,只剩下1万。
为的就是减少开支。
在海外驻扎,那银子花得太厉害了。
毕竟现在要的是吞并土地,不能大加劫掠。
还要长治久安。
其实还是他们犯傻了。
直接学习嘤国人就是最好的法子。
但毕竟东百长年累月地进贡,这手是下不去。
那消费就大了。
因此总兵力就是五万步骑。
外加从当地征发的农夫两万。
当敌人出现后,他们派出000骑兵,加上4000步兵,前往迎战。
不可能一开始就出动很多大军。
消耗太大。
而且战场也展不开那么多人。
后面的人只能看着。
因此要开辟多个战场。
所以说多路进兵有时候并不是错误。
而是提高效率,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当然碰到了厉害对手,就不好用了。
可能每一路都被对手破。
这就是萨尔浒之战。
而现在,他们看到了对手之后,直接摆出了堂堂之阵。
想要玩计谋,玩埋伏,一来对士兵的要求比较高,二来要对地形很熟悉。
他们远征东百,对这地方也是人生地不熟。
虽然加紧了绘制地图,但仍然不可能和当地人相比。
他们对这方面的地形也未必就比倭寇熟悉多少。
双方都是在客场作战。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堂堂之阵,用自己的兵力和战斗力优势,组织优势,去碾压过去。
倭寇气势汹汹地推进。
率先派出一百人的铁炮队,前来试探,试图打乱大明队伍的阵脚。
而这时候大明将官,一位副将看到倭寇接近。
他立刻下令摆出车阵。
步兵守在车阵上。
骑兵则在外游弋,随时准备冲击。
当然这100人的小队,他们不会浪费马力的。
要是那样干,非被骂死不可。
精锐不精锐就体现在这里。
后期明军看到敌人一来,就开始乱了。
乱开枪,乱打马,乱射箭
。
没有任何战争节奏可言。
自然会被对手一下抓住破绽,比如火枪冷却期,马力疲惫期,弓箭手的疲累期。
这就是战机。
战场之上,集中优势,打击敌人的劣势。
永远是不变的战争规律。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兵力、精锐、组织、盔甲、后勤、机动,哪方面有优势,就要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才需要知己知彼。
你不知道这些情报,怎么知道自己占据优势?
而现在对方仅仅派出一百人试探。
副将自然不会大动。
而是派出虎蹲炮加弓箭抛射对敌。
这自然是改良后的,但射程比火绳枪还是近得多。
一般只能打40到0步有杀伤力。
而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