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宣府,大同和辽东等边镇发银子。”
“要把银子,亲手交到每一个边镇士兵的手中。”
“可这些监察御史和给事中们,刚刚离开京城不到十天。”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一日,宣府,大同,辽东和肃州卫,同时传来消息……”
周氏话还没说完,朱祐樘便满脸阴沉,咬牙切齿地接道:“瓦剌寇边!”
周氏叹了口气:“不错,你都知道了。”
朱祐樘何止是知道啊!
英宗皇帝这操作,不就和他之前让刘瑾去宣府发银的操作,一模一样吗!
目的其实就是借着发银的由头,将边镇的实际兵将人数,直接给清点出来。
之后,这些边镇也是传来消息,瓦剌寇边!
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啊!
随后,周氏又给朱祐樘,详细讲述了土木堡之变的经过。
朱祐樘越听,脸色就越难看,心中的愤怒,也就越加高涨!
接下来的事情,他不仅熟悉,还亲身经历过一次。四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和他现在所经历的土木堡之变,不说是如出一辙,也足足有八九分相像!
在第二次土木堡之变中,他们所做的事,在第一次土木堡之变中,都有对应!
杨通,做了杨洪之前做过的事。
于慎,做了于谦之前做过的事。
杨魁,做了杨俊之前做过的事。
汪直是王振,高顺是朱勇。
徐溥和刘大夏,是当时的户部尚书王佐和兵部尚书邝埜。
朱祐杬,也和当时的朱祁钰一模一样。
周氏做的,也是当年孙太后做的事情。
孛罗罕,则是当年瓦剌也先的角色。
……
只是在大致方向上,仍有细微的差别。
比如说英宗皇帝是在回京的途中,被杨洪的儿子杨俊偷袭。
而朱祐樘则是在去宣府的路上,就被杨魁偷袭了。
比如说朱祐樘打赢了土木堡之战,而英宗皇帝输了个彻底。
比如说朱祐樘在离开京城的这一个月,是去九边巡视,肃清军纪,收拢军权去了。
而英宗皇帝则是跟着也先,回草原召集兵马,真的跑来攻打京城,想要将朱祁镇给送回去。
比如说朱祐樘是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直接带着兵马杀进了京城。
而英宗皇帝则是打输了京城保卫战,又跟着瓦剌也先回草原去了。
此刻,朱祐樘真有种拨开云雾见光明的感觉。
很多以前他觉得矛盾的事情,他现在一想就通。
怪不得他之前总是觉得土木堡之变,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
连史书都被人篡改了,隐藏了最重要的兵变和政变的真相,就算大方向上解释得过去,但细节上又怎么可能说得通呢!
只是朱祐樘之前没有去深究那些细节而已,所以才会对那些修改之后的历史,深信不疑。
怪不得子任先生曾经评价明史:《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当时的朱祐樘还不明白,为什么子任先生对英宗皇帝的评价这么高。
明明朱祁镇带五十万大军出征,在家门口被也先率三万骑兵击溃,还被也先俘虏,去边镇当了叫门天子。
这一看就是个智障脑瘫的废物,才做的出来的事情,偏偏熟读二十四史的子任先生,却对他评价颇高。
现在看来,这应该就是深悉政治斗争之险恶的子任先生,在熟读二十四史之后,一眼就看出了明史中的不合理之处。
并且通过对英宗皇帝在位时,所做的事情,所颁布的法令,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子任先生的眼光,远非常人能及。
朱祐樘在了解完土木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