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谓是江南文官集团的逆鳞之所在。
而朱祁镇十四岁,就把江南文官集团这些逆鳞都拔光了。
朱祁镇和内阁的交恶,从正统六年便开始了。
同时,也为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
徐溥和刘大夏离开了皇宫后,便一起回到了徐溥的家宅。
此时,京城里数得上号的高官们,都知道了徐溥和刘大夏平安出狱的消息。
所以此刻徐溥的家里,已经有不少官员登门,等候徐溥归来,亲自向他道贺。
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东阁大学士谢迁,和兵部左侍郎于慎。
徐溥和刘大夏对前来道贺的官员们,一通寒暄之后,便送他们出了徐宅。
随后,徐溥才带着寥寥几人,来到了自己的书房。此刻,徐溥书房里坐着的,全部都是江南人士。
徐溥,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内阁首辅兼户部尚书。
谢迁,浙州绍兴府余姚县人,东阁大学士。
于慎,浙州杭州府钱塘县人,兵部左侍郎。
刘大夏,祖籍为湖广华容县人,但他出生并成长于赣州九江府瑞昌县,兵部尚书。
值得一提的是,刘大夏的夫人,是三杨之一杨溥一族的族女。
除此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数名江南籍贯的文官,个个位高权重,在朝堂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谢迁神色激动:“幸不辱命,两位大人还是平安回来了。”
徐溥笑了笑,眉间却有淡淡忧色:“也不知道这么早就动用安南的关系,会不会留下祸根。”
谢迁也有些感慨:“张鹏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
“但除此之外,实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刘大夏感慨道:“这次为了救我和徐首辅,大家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啊。”
于慎露出一个微笑:“刘尚书数年前还在兵部任郎中时,可是帮了大家一个天大的忙,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刘大夏也笑道:“一点小事罢了,不足挂齿。”
“这可不是小事,若是让先帝拿到郑和的航海图,那咱们大家的生意,可就危险了。”
“刘尚书,此事就不必再谦虚了。”
刘大夏微笑不语。
徐溥突然看向刘大夏:“刘尚书,那这次你把安南故牍交给陛下,会不会影响我们在安南数十年的耕耘?”
“当年杨士奇大人为了大家航道的安全,可是了不少力气,才让安南脱离了大明的掌控。”
这句话,若是流传出去,必定震惊整个大明。
大明的首辅,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竟然一手主导了安南的独立?!
这话说出去,任谁都不敢相信!
但却被徐溥随意地说了出来,在场众人也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没有丝毫的惊讶。
要理解这件事,那就得先了解江南走私集团,和安南的地理位置。
江南走私集团,构成非常复杂,里面的利益倾轧十分繁多,要彻底理解,十分不易。
而简单来说,就是在江南区域,通过走私这条利益链,而联系起来的一群人。
这群人中,以江南籍贯人士为主,包含了官员,勋贵,地主,士绅……等等人员。
江南文官集团,就是江南走私集团在朝廷里的利益代言人。
江南籍贯,包含南直隶,浙州和赣州。
南直隶和浙州好理解,但为什么会有赣州这个地方呢?
因为明朝对外走私,主要产品就是瓷器,丝绸和茶叶。
南直隶和浙州盛产丝绸和茶叶,而赣州景德镇的瓷器,天下闻名。
所以赣州人士在江南走私集团里,不仅拥有着一席之地,反而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杨士奇,赣州吉安府泰和县人,生于赣州袁州府宜春县,长于赣州九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