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庑,长承陛下之圣恩。则韩之幸,民之幸,亦臣之幸也。
秦王政十年孟夏,臣韩安顿首敬上。
收到韩王安请求内附的奏表以后,嬴政当然不能直接收下,那可就太不体面了。
这和去年敬献南阳之地性质不一样,送土地城池很正常,虽然送的大了些。
但是现在可是献国,那可就不一样了。
韩国起码明面上这几年一直侍秦恭敬,一向俯首称臣无甚过错,如今举国来投,若是直接收下,那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
嬴政回诏一封,言语宽容柔和,承诺只要韩国为臣,大秦自当庇护,又岂用举国来投,谦虚拒绝了。
韩王安自然明白这三辞三让的流程,虽然也很烦,但是肯定还是要把这个流程走下去。
于是接着上表。
嬴政再次辞让。
韩王安再再上表,终于完成了三辞三让的流程。
嬴政这才以天下苍生,天下太平为由,勉强接受。
派出中苍率领文武大臣,兵卒吏员去接收韩国这最后一郡。
自然不是让中苍屈尊为郡守,而是为了给韩王安体面,去接韩王安入秦,郡守为侍中腾。
腾本是韩国人,出身贫寒,是最底层的平民,别说氏了,姓都没有。
但是自幼刻苦嗜学,为人坚韧不拔,面对贫寒家境和生活困苦,从未抱怨放弃,始终咬牙坚持,他一边努力耕种,一边利用农闲时间自学,向一切有学识的人求学。
他聪慧机敏,为人又谦逊刻苦,踏实肯干,善于观察思考,能快速洞察事物本质,在复杂局势中做出准确判断并灵活应对。
青年时便看出韩国没有希望,而秦国蒸蒸日上,又听闻秦国太子乃天眷之人,毅然决然投靠秦国,只是那时身份卑微,又没什么名望,到了咸阳也只能靠苦力为生。
但是苦心人天不负。
他聪明勤奋,踏实肯干,利用一切能得到的机会,省吃俭用,所有钱财全部用来结识有知识的人,系统的学习兵法谋略以及大秦的法律。
等到嬴政逐渐铺开学院,他是第一批抓住机会,直接接连通过县试,郡试,考入了咸阳学宫。
此时,他已经二十九岁了。
这样的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就绝不会泯然众人。
在咸阳学宫其刻苦作风,人人拜服,为人更是刚毅正直,勇敢无畏,在发达以后,也是丝毫没有忘记曾经帮助提携自己的人,尽显重情重义之风。
这么一块经过万千雕琢的宝玉,在咸阳学宫熠熠生辉,嬴政不可能看不到,经过观察以后,果断就将其带到自己身边为侍中,培养了两年之后就给放了出去。
刚开始放出去为一县县令,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秦法改革措施,改善民生,鼓励生育,亲自带头农业生产,规范商业,推广教育,认真高效的完成朝廷政策,年年考校都是最优。
再加上他这个背景,那是两年一小升,三年一大升。
这次,便是升为郡守了。
对于腾的忠诚和能力,嬴政都毫不怀疑。
同样,这也是又一个秦国梦的实现,给天下士子的表率。
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平民,如今可为大秦郡守,你们还怎么好意思不努力呀?还怎么好意思不投靠大秦呢?
中苍率领着大部队到达新郑的时候,早已经收到消息的韩王安早就率领文武百官在城门等候迎接。
毕竟是未经战争直接投效,这和战败投降终究不同,倒也不用韩王安肉袒牵羊,面缚衔璧。
诸多大夫士子也不用衰绖、舆榇,大家都很体面。
韩王安以下臣礼迎接中苍,献上玺印兵符、户籍档案、财政明细、地理文籍,府库钥匙等重要资料物品。
中苍也给予了韩王安足够的尊重,宣读嬴政的圣旨。
封韩安为归义侯,其宫中府库一应宝物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