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文豪1983> 第三十五章 在首都,他们眼里的余切(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五章 在首都,他们眼里的余切(一)(1 / 2)

于是,每周的二、四,余切会在“新现实主义”社团分享他的创作观念。

来旁听的人越来越多。

十一月中旬,余切把自己之前的临场演讲归纳为几句话,它代表了新现实主义的纲领:

一、从当前现实出发,冷静客观的剖析社会现状、塑造生活在我们中间的普通人。

二、作者不以启蒙者的身份俯瞰人世,而是以平视的角度。

三、以人的现实关系,反应社会现实。

就这么三条,都登在了燕大校报上。

燕大的校报是一个很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就像是学生组织那位同学说的一样,因为燕大是这时候全国高校生的思想阵地,所以,即便是学生在上面发的文章,它也能起到超出学校的影响。

它上面刊登的文章,也容易被其他刊物所转载。

不仅仅是高校生,青年人、教师、中专生等等知识分子,也会关注到燕大传来的消息。

燕大在这时候高校思想界的地位,恐怕是后来的人难以想象的。

很多人开始了解到余切。

二龙路东头的大木仓宿舍,一栋叫“小红楼”的职工家属楼里边儿,王晓波取下人大新出来的一期校报,上面记载了一条来自于隔壁燕大的消息:

有个叫余切的小说作者,他写了《天若有情》,他把自己的写作理念总结为“新现实主义”。

“从现实出发……”

“平视角度……”

“用人来反映社会……”

哟,还搞了“新现实主义”社团呢,这是要开宗立派,还是吹牛皮呢?

厉害!

王晓波伸出大拇指,然后在自家花坛那翻出了几条蚯蚓,他搭着梯子把蚯蚓塞到燕子窝边儿上,像是养鸡一样的逗弄他家屋檐下的燕子一家:

“咯咯咯!”

“咯咯咯!”

燕子就伸出头来吃虫,叽叽喳喳的叫。

王晓波所住的大木仓宿舍有一段历史,它在清初是铁帽子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府邸,民国时被第十七代郑亲王抵押给了西什库天主教堂,1925年被租给中国的大学做校址,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转手,成了教育部的宿舍楼。

王晓波为啥住进去?

因为他妈妈在教育部工作,爸爸是人大的哲学教授,因此他从小跟着父母的工作调动,不断迁移自己住处,确实也像是这一窝燕子一样,迁到了大仓木宿舍。

要不怎么会怜爱这些燕子们呢?

所以在今年春天,燕子来了大木仓宿舍筑巢、生孩子之后,王晓波就养着燕子一家,以至于到了秋冬天,燕子都不愿意走。

除了50后王晓波,大仓木宿舍还住着一个叫汪国珍的50后——被分配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

于是,这两个人经常早上一前一后买早点,不同的是,王晓波异常邋遢,而汪国珍衣冠楚楚。

余切?

王晓波在心里边儿念这个名字,总觉得熟悉,他找来最近看过的文章,很快翻出了《天若有情》这一篇小说。

哦,这个人。

听说,这一期的《红岩》十分抢手,就是因为这一篇小说,确实好看。

杂志上还有余切另一个短篇小说《高考1977》,但是王晓波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考大学有手就行。

王晓波是人大的,难道现在还有人考不上人大吗?

既不要什么手法,也不要什么特别的题材……王晓波就喜欢这种小说,他讨厌一切表面上伟大的事儿。

“这个余切有点意思,就在燕大读书,居然还是个学生!”

“但是,我是个堂堂人大讲师,也不好直接去找他聊天,我就写那么一篇评论他的稿子,看看能不能出版。”

于是,王晓波缩回了家里,继续开始创作他的小说《黄金时代》,这是一系列很难评价的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