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地方都会设立藩国管辖。
「大明皇帝北伐灭清之后,本来就有能力直接扫平本土的藩镇,但却把他们全都送去了非洲。
「至于大顺所照印度地区,本来是除了非洲之外异族最多的地方……」
其实最后这个问题,李策凌自己问完就反应过来了,自己还是犯了当局者迷的疏漏。
大顺占了印度,觉得印度这块地极好,这里可以算是富的油流了,自己生怕大明或者其他国家来抢夺。
但是跳出印度的范围去看,大明本土才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地方,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
大明本土核心区域就是两京十三省,现在那里的总人口应该已经突破五亿了,再加上南洋地区的话,可能要破六亿了。
现在大顺控制的印度地区总人口大约一亿八千万到两亿,已经只是大明本土人口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了。
大明本土的人都多的管不过来了,大明在海外扩张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外输送人口。
在这种局势下,大明怎麽可能会来接盘印度的这将近两亿人。
大明以前在海外扩张的时候,也确实不以控制当地人口为目标,最优先占领的是美洲的无人区。
对于土着人口较少的地方,就是搞腾笼换鸟,去人留地。
对于当地土着人口较多的地方,基本都是专门划出一片区域,让土着自己管理自己。
大明夺取了荷兰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后,都要求他们的国王继续派遣殖民地总督,继续管他们自己种族的移民。
最直接的表现还是印度本地的情况。
面对印度这块公认的膏腴之地,大明的积极性显然不够高。
英国和法国在印度曾经拥有的少量殖民地,集中在印度半岛东西两侧的海岸线上。
美洲战争之后,印度北部和西部海岸线上的英国殖民地归了顺国,东南部海岸线上的殖民地归了大明。
按照李策凌和其他君主的想法,大明本土距离印度不算远,而且海军和海运都非常发达。
完全可以以这块殖民地为中心,继续征服和占领印度半岛南部的土地。
但是在美洲战争结束之后,大明却没有给这里提供什麽额外的支持,反而专门去控制了海对面的锡兰岛。
而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也没有在印度发动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是大明驻扎在印度殖民地和锡兰岛的军队,带领锡兰岛的荷兰人和土着军队偶尔主动出击。
慢慢的占据了锡兰岛对面的大陆上的海岸线,跟北部的前英国殖民地连成了一片。
然后在半岛最南端缓慢扩张,逐步控制了半岛南部山脉以南的海岸平原。
总共大约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整个印度的三十分之一。
(大明在印度的控制区范围)。
到了欧洲战争爆发的时候,大明与法国宣战之后,都没有去占据印度北部的法国殖民地。
顺国由于担心大明来印度抢地盘,所以这二十多年不断的开疆拓土,完全占据了印度剩馀的土地。
李策凌重新审视了当前的局势之后,心中慢慢的升起了一个新的想法。
大顺在印度扎根之后,对于西域丶雪域丶中亚这些地方就就越来越嫌弃了,这些地方相比印度而言确实没有什麽油水。
如果把这些地方交给大明,应该能够交换到印度半岛上剩馀的土地吧?
大明对印度一贯没有兴趣?
但是这种交易现在还能够完成吗?交易的前提多半是彻底臣服吧?
所以自己到底应该怎麽选择?是与俄国和奥斯曼抱团死扛,还是向大明臣服成为真正的藩属国呢?
整个天工十六年的新年期间,李策凌都在慎重的考虑顺国上下的未来。
直到二月份的时候,大明鸿胪寺的通知发到了德里,送到李策凌面前之后,李策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