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实验,关键是他真正解决了最重要的飞行控制问题。
现在的大明也有了汽油机,还有了电解铝产业,朱简烜自己知道飞机的基本知识。
现在把飞机做出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单纯从最实现基本功能的角度看,飞机的设计和制造都比汽车更简单。
一战到二战时代的螺旋桨飞机的结构,他们相比汽车而言不需要变速箱,发动机也不需要专门的冷却结构。
也不需要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的复杂传动和控制结构。
最简单的飞机结构,就是机翼形状合适的壳子,加上一个合适的发动机。
单纯只需要飞起来的飞机,前置科技实际上只有汽油机。
木头结构的飞机也能飞行,只是载重量肯定非常的有限,实用性自然也很低,只能用作侦察机,也飞不快。
铝合金能让飞机获得更高的实用价值。
朱简烜现在展示的示意图,就是类似一战时代的双翼飞机的外形,然后直接给工匠们讲了原理:
「以典型的滑翔翼为例,当滑翔翼整体向上倾斜的同时向前滑行。
「滑翔翼下方的气流冲击在滑翔机下方,能给滑翔翼提供一个向后上方的力。
「所以滑翔翼可以在气流的托举下,缓慢的向前飞行并逐渐降落。
「与此同时,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体流速快的地方压力较小,流速低的地方压力较大。
「如果滑翔翼的切面为下方平滑,上方向上圆润的凸起,也就是类似半圆形状的时候。
「平整的机翼下方的气流流动速度不变,凸起的机翼上方的气流流动速度就会变快。
「进而形成一个向上托举的力量,我准备称之为升力。
「但是,对于滑翔翼而言,气流流动的速度始终无法超过飞行速度,机翼获得的升力无法超过自身的重力。
「所以我们尝试给滑翔翼添加动力源,人为加快机翼向前飞行的速度,进而增加气流流动的速度。
「如果流动的气流提供的升力,超过机翼所属的机器的总体重力,理论上应该能够持续保持飞行状态而不落地。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参考船舵的原理,通过可控的翼面来调整飞行方向和高低姿态……」
飞行方面的研究,在现在的大明科学院,也可以算是小规模的热门项目了。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是难以遏制的。
飞行机器的巨大前景,也是稍有脑子都能意识到的。
这个时代有军用气球,甚至大型军用风筝,或者说是大型滑翔翼。
但是这些东西的缺点都非常的明显,气球速度和控制困难,风筝和滑翔翼只能降落。
能够自主飞行,关键是能上升,能持续飞行的机器,能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就像很多前沿研究一样,在没有朱简烜这个金手指的指导下,这种摸索性质的研究出成果的速度很慢。
如果朱简烜放任不管,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做出东西来。
朱简烜现在直接挑明了正确方向,现场的工匠们听完了朱简烜的开场介绍,都有种非常熟悉的惊叹和恍然大悟的感觉。
相关研究人员还在摸索的飞行机器原理,朱简烜这样几句话就一下子讲清楚了。
只要有基本的力学知识,都能判断这个设想逻辑上是可行的,关键就看飞行机器本身的重量和发动机功率的比例了。
再加上朱简烜以往的设想,基本都是颇为顺利的实现了的,所以现场的工匠根本没有怀疑的念头。
他们想明白之后,几乎本能的开口赞叹,觉得可以专门开个项目了。
朱简烜也没有在客套上浪费时间,把基本的示意图和基本原理讲完之后,就把一些更加具体的细节上的设计示意图发下去。
让现场的弟子丶工匠们传阅,然后自己继续提点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