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间。
文华面无表情地站在生产线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生产线。
在他前方,是一条全自动化的生产线。
生产线最前方,是一个又一个的入料口。
那些来自各个零部件厂商的零件,顺着入料口前进,每前进一步,零件就变得愈发完整,看起来也距离无人机更进一步。
等这些零件走完一整条流水线,这些零件已经变成了一台又一台蜷缩到一起的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最后一道关卡,是人工检测关卡。
在人工的操作下,这些无人机在空旷的区域上下翻飞,飞出各种各样的造型。
最后,经过测试,没有问题的无人机再次变成蜷缩状态,然后再次进入流水线,后面的工人将检测合格的标签贴上,又将这些无人机送到下一个岗位。
最后一个岗位,是装箱。
熟练的打包工人将小无人机装进专用防静电袋,又将防静电袋装入小泡沫箱,用胶带固定住,贴上标签,然后又将这些小泡沫箱一个又一个装入专用的运输箱。
打上生产标签,生产日期,封装。
封装好的箱子被叉车拖出,送到车间旁边的仓库,仓库的管理人员对箱子进行检查,然后入库。
这一整套流程,从昨天晚上开始,文华已经看了很多遍,而他的笔记本上,也记录了很多遍。
可是,他看着这套流水线,怎么看都看不腻。
他觉得这或许就是工业的浪漫吧。
在电力的驱动下,那些钢铁之躯,通过液压,通过电力控制,不停地做着往复运动,不停地将原料转换成产品。
这……才是工业!
在兴奋之余,他又觉得有些害怕,因为面前的这条生产线,生产效率有些太高了。
而这样的生产线,这个挂在电子科技公司名下的无人机工厂,还有好几条。
他看的是其中一条。
叉车又一次行动,将装好的箱子叉走,看着远去的叉车,文华拿着钢笔,又在笔记本上落下一抹痕迹。
抬头看一眼时间,早上10点整。
再看看手中的笔记本,扉页的页码,已经来到了13。
前面的12页,每一页上面都写满了正字。
横向8个,竖向也是8个。
每一次笔画,都代表着叉车行动了一次,而叉车行动一次,就意味着叉车送走了一个箱子,而每一个箱子里面,都装有20台无人机。
简单心算一遍,文华就觉得自己的脑子有点疼。
作为参谋部的派遣人员,他和另外几个同事的任务,就是入住莱茵钢铁集团下属的电子科技公司,然后在电子科技公司的无人机生产车间蹲着,监督生产。
防止林语偷梁换柱,用原本的库存货,来充当这一次新鲜生产出来的产品。
毕竟,在参谋部下发给他们的任务资料中,显示他们脚下的这个工厂,在全负荷状态下,每天可以生产21000台小型自爆无人机。
对于这个数字,参谋部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毕竟哪怕是21000头猪,数一下也得要时间。
如果林语手下的这个工厂,真的可以做到日产21000台自爆无人机,那参谋部,以及前线作战部队,对这个无人机的态度,就要稍稍调整一下。
如果这东西的产能很低,那这东西就只能算是一件稍微有一点用的装备。
可如果这东西产能很高,高到离谱。
那么这东西就是神器!
绝无仅有的神器!
比ak47,比107火箭筒都要神的神器!
原本文华也属于不信任的阵营,但是当他在这里蹲了一早上后,他选择抛弃自己的阵营,选择加入。
不到10个小时,这条生产线就突出了15000多个成品,如果再加两条生产线,或者再加10条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