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源干扰,内部陀螺仪,信号传输设备正常,当前轨道数据和地面站高度反馈正常。”
“不是这里的问题。”
“算法检查完毕,所有算法正常,而且,如果算法有问题,那应该是一起有问题。”
“从这一百多组数据中发现,准确的点和不准确的点分布均匀,完全没有逻辑。”
“这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在算法。”
“第二种,我们的算法成精了,它知道给我们搞事。”
“地面数据这边,我们刚刚问基地要了照片,除了原本就在基地北部丘陵中的那几个点,其余点位无遮挡,无信号干扰源。”
“也不是地面数据采集的问题。”
都不是问题?
听到下属们的汇报,苗元忍不住歪了一下头,怪可爱的。
都没有问题?
那岂不是说,到处都有问题?
低头思索许久,他又将所有的数据放到眼前,一点点查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的目光落到了卫星的移动速度。
这一看,他发现了盲点。
这9颗卫星的移动速度不一样,有几颗要快一些,有几颗要慢一些。
看到这里,他将多余的数据关闭,只留下解算时,地面移动终端和卫星连接的信号数据。
这一看,就看出了问题。
因为卫星都布置在北半球,再加自身速度不一样,因此,9颗卫星形成的星座网,会在不确定的时候形成一个空洞。
这个空洞形成时,地面接收设备连接的卫星数量就会降低。
准确的坐标计算时,地面的信号接收机至少可以找到三颗卫星的信号。
而剩下的误差,又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双星信号单星弱信号计算,在这个时候,卫星坐标误差为5米左右。
第二种,双星信号计算,这种时候,卫星坐标误差在10米左右。
第三种,单星信号计算,这种情况下,卫星坐标误差在20米左右。
找到原因,苗元松了一口气,随后立马将分析结果发给莱茵钢铁基地,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猜想去实践。
用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单颗,双颗,三颗卫星进行测试。
收到他的消息,邵晓峰连夜带人出门,又一次来到微山湖边,将设备卡水准点。
研究员将设备分别按照单星,双星,三星各自连接一次。
反复测试计算后,得出了猜想中的结果。
当结果反馈到苗元手里时,他心中已经有了处理的办法。
那就是调整卫星速度,让接收设备不管何时何地,至少可以接收到两颗高信号一颗弱信号。
等到又一次测试完毕,已经是第二天晚,当拿到两百多个误差在1米以内的数据时,苗元迫不及待地带着相关数据,找到林语,顺口将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把数据拿在手里,林语用力拍了拍苗元,没有多余的鼓励,只有一句简单的话:
“老苗,去休息,我们争取半年内把卫星改型成功,然后把缺的卫星打去。”
“好!”苗元用力捏一下拳头,果断走出仓库,爬林语借来的摆渡车,和其他人一起回去休息。
把他们送走,林语将苗元带来的数据丢给旁边研发部负责计算数据的五个人:
“给在靶区的武器实验组打电话,让他们核算坐标。”
“明天早开始测试火箭弹,打完了,我们就可以走了。”
接过数据,研发部的人看了一眼,随手就丢在旁边,开始联络已经到靶区的武器实验组。
…………
发射中心东南方向的沙漠里,武器实验组的30个人分成三组,均匀地分布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虽然时间已经是黑夜,但一群人还在忙碌,忙着做标靶,架摄像机,放控制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