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仰慕最强者,只仰慕胜利者。
所有人都会铭记刘邦的家乡是沛县,但是不会有人记得出了某些将军、某些王侯的李寨、赵庄这类地方……
但其实,往往是这些村寨里走出来的人,影响不亚于‘沛县’。
一个王翦的崛起,其背后是上百号,乃至上千号王氏族人。
人性本就是攀附权贵的。
王翦从一个庶民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崛起过程正和秦始皇嬴政为秦王时期逐渐掌握权力几乎是并线而走。
从秦始皇处死吕不韦后,昌平君熊启执政时代,秦王为了对抗秦国楚系血脉贵族高官势力,就开始把眼光放向军功制下的年轻战将们。
而出自频阳乡的王翦,在一次攻打赵国的战役之中,连斩首数十人,并且接连破城。
嬴政开始记住他的名字。
他真正让整个秦国都开始注意到他的存在时,就是秦始皇十一年。
王翦晋升为将,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
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从那以后,秦始皇就对王翦非常器重。
对王翦的器重就意味着,秦始皇下发了自己的权力,让其在军中扩张势力和影响力。
而王翦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他如何在遍地都是英豪的秦国内站稳脚跟呢。
自然是要靠团结。
贵族有着强大的世家背景,联姻合婚不断巩固派系势力。
他们的势力几乎是盘根错节,一时半会根本撼动不了。
王翦就开始团结他自己的族人。
根据历史记载,被秦始皇授封的王翦族兄、儿孙等将的数量,多则十三位。
十三位将军,可都是大将。
领兵作战,起码都是都尉级别。
于是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王氏一族迅速崛起,二十年的时间,刚好够下一代长成。
家族庞大了,生孩子难道还会主动节制吗,那绝对不可能。在古人的观念里,家族的子嗣越多越好。
王氏一族就在这期间内迅速膨胀。
王贲接受了封地后,带着自己的儿子们还有关系好的兄弟们去往了粱国。
但是还有很多王氏族人,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当主干力量忽然间被抽空,剩余的旁支就像是被切断了养分的枝干,它们从抽身离开的大树上掉落。
然而这些旁支,早就已经吃到了足够的资源,即便落在地上,它们反而在危机的压力下,被迫团结,主动地向大地扎根,吸取养分。
在一个学室同级名单里,某个班级一下子出现那么多王氏族人。
那怎么可能是巧合。
扶苏一下就看明白了。
前不久扶苏还看到过新整理的军事体制内各级将官名单。
王氏一族的族人,数量上还是有着相当的优势。
居然和如日中天的蒙氏族人数量上基本持平。难以想象当初王贲要是留下来不肯走会出现什么事。
除了王氏的,再就是冯氏的,蒙氏的,杨氏的,还有李氏,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大功臣。
而小姓氏的名字在名单上几乎是寥寥数人。
这是个很可怕的现象。
扶苏想起那天张苍指责他的话,说贵族会垄断教育。
扶苏一开始还不相信,但是在看到学室新弟子名单后,他开始感到惊恐。
取消了军功爵制后,官员晋升就靠入学室为弟子了。
扶苏都在怀疑,这些留下来的家族,是不是当初那些功臣们离开之时给自己留一手的做法。
还是说,那些贵族们看局势有变,一个个“狗急跳墙”了。
这么多将三代、将二代进入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