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道理。”
“我认为,天下真正应该治学的人,是把学说中的道理真正做到,真正践行出来的人。所以踩在老师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是做的比老师更加出色。”
“这就好比,老师只是告诉你们经典的讲解,但是你们却真的能做到。这样的话,你们就是出师了。”
几位王弟闻言,自然更加崇拜扶苏。
将闾又问,“那大兄,你能告诉我们,我们该怎么学,朝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去钻研这些经典。我们没有大哥你这样的天赋,我们并不明白怎么去理解原典,更不要说是接近圣人的道理。”
“行。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真理。要想去理解经典,肯定要去靠行动来得出结果,这样才能理解真意。”
扶苏觉得,这么大的事情,他的这些弟弟们起码还要学十几年才能够胜任。
还是先哄一哄他们。
自己也是学中文的,知道做学术要熬过很寂寞的时光,这样才能见到一方天地。
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们能不能吃得下这样的苦。
好在起步够早,秦国有这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本来就闲着没事做,这下可好,让他们一起进入太学,教导二十多位公子。
假以时日,一定能见到效果。
到时候天下学说的解释,不再依靠世家和士人了,全仰赖王室贵族。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逐步确立官僚体制,再到嬴政上台,彻底清除国内贵族,奠基官僚制度。
王室的利益就已经和臣子不一致了,君王的利益,和庶民的利益被捆绑到了一个高峰。
这些王弟,他们身上也已经背负起了维护王族权力的重任。
只是他们现在年纪还太小,并不清楚他们进入太学学习到底意味着什么。
要想天下的吏民都宾服于他们,就得保证他们过的够好,这就需要让君王和臣子都做到极致。
所以他们以后,要过得苦日子还多着呢。
这些弟弟们还是一脸迷茫地看着他。
扶苏并不知道,在过去他的王弟们在王宫里,很多人因为自己的母亲不受宠爱,宫中的官吏也看不起他们。
因为他们是庶出的公子,而人数又众,自己作为太子,又是那么的耀眼。时间一长,不仅宫里的人见到他们有时候给脸色。
就是偶尔碰到臣子,也是对他们不屑一顾。
但是从上次上林苑回来,自从他们都被告知太子有意让他们都成为世之高贤,卫尉郎官没有一个敢对他们使眼色,大臣们见到他们也纷纷询问姓名,十分周到的行礼。
甚至于他们生平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贿赂这回事。
扶苏不是给他们找了一份差事做,而是点亮了他们的世界。
“大兄不是说,要让我们未来去取代那些世家大贤,以后由我们来主持解释经典的事情吗?可是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做。”
这话倒是把扶苏给问住了。
他真的没有那么多才华足以支撑完成所有经典的解释,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啊。
只是从前求学时运气好,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对有什么东西是永远存在的,比如真理。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非常高明的老师,给他讲授了这些。
扶苏最终还是拿出了一位老师对他曾经对真理的定义。
“所谓的治学,本来就是为民众,为下一代所做的努力。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方向的话,那就是让学说变得简单,变得容易实践。”
“如果说学说有方向,那一定是可以让民众的生活过得很好,让民众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让每个人都能过上心安理得的日子。”
“至于其他的,劝人向善,鼓吹人做好人,做到道德君子的,我觉得都可以去除了。”
“我们秦国一贯讲求的是实在的东西。如果研究的东西根本不能改善民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