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秦皇还是汉武,都对自身的王朝有绝对的掌控力,不论是文人还是武将,都能各尽其用。”
“眼下的大宋,武将身份低微,便是同等官职,武将都得矮上文官一头。”
“当年太祖黄袍加身,因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加上当初政权不稳,喊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但那是大宋开国,而非是现在官家手中的大宋!”
周易说着,眼中带着三分睥睨:“故而,官家如今最关键的是,能将武将的地位提升,打压文人的气焰。”
赵煦并未生气,只是看着周易轻叹:“爱卿说的轻巧,朕也想,但此事太难,不仅仅是氏族,还有寻常百姓,此刻他们的心中早就根深蒂固了。”
“不单单是动氏族这么简单的事情,其次,氏族一动,天下读书人都得造反!”
“官家说的这些臣都知晓,但这些不动,大宋最多也不过是拿下西夏,最后跟大辽隔岸相望罢了。”
“大理,吐蕃,大辽,甚至更广阔的天地,陛下不想去看看嘛?”
周易笑了笑:“有时候,刀割肉,是疼,但烂掉的肉不割了,最后全身溃烂,救无可救!”
“军中有多少武将都是朝廷各大家族弟子,占着茅坑不拉屎,还领着俸禄。”
“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官家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富国强兵,才能发动对外战争。”
“如今吞了西夏,估摸着不少文官来找陛下要西夏各州的治理之权吧?”
赵煦苦笑点头:“是啊,朕也为这事苦恼呢。”
“官家看看,如今都干明目张胆的要了,日后说不定敢来抢!”
“不如借机将朝廷的党羽清一清,顺便西夏这次的战争,拉上几个想要冒头的文人过去,吃了败仗,当做典型,绝了文人想要插手军队的念头。”
“一个不行就杀两个,大宋最不缺的就是读书人。”
“另外,臣来此的第三件事,便是官家若是有兴趣的话,大理其实也唾手可得。”
“甚至在吐蕃,臣也埋下了暗子……”
赵煦猛地大睁大双眼:“爱卿快说说。”
“大理段氏段誉,日后的段皇,此人并非是段正淳的儿子,而是段延庆的儿子。”
“此事一旦宣扬出去,大理定然会政权不稳。”
“而段正淳的新儿子,是假的,乃是少林玄慈方丈的儿子。”
“届时,大理皇室动荡,官家收拾好了西夏,腾出手来,倒是可以拿下大理,减少一些损失。”
“吐蕃那边,国师鸠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