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于隋炀帝时期,改名为\"国子监\"。
蒙元铁骑问鼎中原之后,为了彰显自身的身份,还额外设立了\"回回国子监\"以及\"蒙古国子监\",并与孔庙和贡院相对。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按照两京制度,于南京和北京分别设立\"国子监\",作为管理天下学舍的衙门,平日里也聚集了来自于大明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从此学习。
此刻,国子监的学生们正齐聚于偌大的庭院中,聚精会神的听着上首祭酒的话语。
\"凡我国子监生员,皆可直接往户部报名,优先录取选用,担任税课司大使。\"
\"此外,得蒙陛下恩准,我国子监生员出仕,品秩为正九品。\"
一语作罢,全身上下早已被大雨淋湿的国子监士子们顿时一阵哗然,再也没有往日的镇定自若,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
\"肃静!\"
望着眼前好似\"原形毕露\"一般的学生们,上首高台处的\"祭酒\"也不由得高声呼喝,但其沙哑的声音,瞬间消失在喧嚣的吵闹声中。
见状,这名保养极好,瞧上去不过五十余岁的国子监忌酒只能不甘的跺了跺脚,转身下了高台。
\"刘大人辛苦了..\"
未等国子监忌酒走出太远,一道略有些熟悉的呼喝声便令其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并转身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寻去。
只片刻的功夫,几名身着常服,浑身上下被雨水淋湿的\"读书人\"便迈步行至游廊中,一脸温和的看向面色仍有些涨红的国子监忌酒。
\"见过阁老!\"
一声略有些意外的惊呼过后,这刘忌酒便一脸激动的朝着眼前的东阁大学士韩爌行礼。
在韩爌身后,则是督查院左都御史张问达,大理寺卿邹元标等\"东林魁首\"。
\"哎,师兄,你我何必这般俗套。\"
见状,韩爌赶忙快走两步,挽住了刘忌酒的臂膀,笑容愈发温和。
许是\"故友重逢\",这平日里养气功夫极佳的刘忌酒竟是从眼眸处挤出两行热泪,悲戚道:\"阁老,世道不公呐!\"
他作为东林出身的读书人,内心本就对于天子想要\"收税\"的举措多有不满,但碍于天子威望甚重,手中又有赫赫兵权,只能在心里不断安慰自己,人微言轻。
但谁能料到,他们读书人的\"忍让\",非但没有换取天子的\"理解\",反倒是迎来了更加咄咄逼人的举措。
天子居然要绕过\"科举\",直接效仿太祖年间的旧事,直接\"由吏转官\"。
虽说为了补偿他们\"读书人\",天子还专门下旨,允准国子监的学生们也可直接出仕,且品秩定为正九品,但天子此举分明是离经叛道呐!
\"天子是有些过分了。\"
闻言,韩爌便缓缓隐去了嘴角的笑容,一脸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
自国朝初年开始,朝廷科举选士,每科三年,每科录取不过三百余人,其余人等皆是只能继续蹉跎。
纵使后来为了弥补官员的\"缺额\",破例允准\"举人\"为官,但条件也是极其苛刻,千难万难。
但眼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