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然,唯有督查院左都御史张问达仍在不死心的挣扎着。
孙承宗素有知兵之名,且被当今天子倚重,尊为"帝师",身份和履历都够了。
"不妥.."这一次,未等兵部尚书王在晋及首辅方从哲下场,一直沉默不语的次辅刘一璟便轻轻颔首,浑浊的眸子中猛然涌现了一道精芒。
前些时日,建奴倾巢而出,辽镇战事吃紧,天子于乾清宫暖阁召集众人议事的时候,孙承宗曾先后多次"纸上谈兵",令刘一璟对其大失所望。
故此,尽管这孙承宗出身东林,但仍存着报国之心的次辅刘一璟并不赞成由孙承宗出边坐镇。
许是没有料到次辅刘一璟亲自上场,便是"背刺"了东林,偌大的官厅内顿时鸦雀无声,就连首辅方从哲脸上也涌现了一抹错愕之色。
"咳咳,"反应过来的首辅扭头看向兵部尚书王在晋,轻声道:"既然朝中暂无合适人选,不若自军中择取宿将,代掌蓟镇?"
"听说山海关和宣大等地的行伍整饬的还算不错?"
听得此话,周遭臣工均是瞪大双眼,面露不可思议之色,此等"危言耸听"的提议居然是由当朝首辅的嘴中说出?
国朝以来,除却极少数特殊情况,何曾出现过以武将负责边镇防务的时候?哪怕是代掌兼领也不行!
"糊涂!"
"目光短浅!"
闻言,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的东阁大学士韩爌便是拍案而起,对着首辅方从哲怒目而视。
对此,方从哲只是冷冷一笑,完全没有理会恼羞成怒的韩爌。
早在东林党借着"红丸案"向他发难的时候,双方便是彻底撕破了脸皮,他又何必故作清高?
两位阁臣意见相左,且事关边镇行伍,官厅内的朝臣们皆是不由自主的看向主管军事的兵部尚书,希望同为"文官"的王在晋能够将如此"危言耸听"的提议否决。
但此刻,确是没有人注意到欲言又止的次辅刘一璟以及其若有所思的表情。
"自宣大总督就任以来,宣大行伍确是称得上整饬有方,其中大同总兵杨肇基功不可没..."感受到周遭投来的殷切眼神,兵部尚书微微眯起眼睛,似是在阐述着一件与自身毫不相关的事情。
言罢,也不待身旁的同僚们有何反应,兵部尚书王在晋又自说自话道:"兵部有意将杨肇基调回京师,改镇蓟镇..."
呼!
人满为患的官厅中好似一阵狂风掠过,吞咽口水的声音此起彼伏,国朝初年,武将掌权的旧事又要重新出现了吗?
"既如此,不由将此事交由天子乾纲独断?"或许是怕明显有些"疯癫"的首辅在整出些幺蛾子,主持廷议的吏部尚书周嘉谟赶忙询问道,同时还将目光投向身旁的次辅刘一璟。
现如今,这位次辅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日廷议的最终结果。
"可行。"思虑良久之后,眼神变幻不定的次辅刘一璟终是没有当场表态,而是自顾自的起身,大步朝着外间而去。
他知晓,今日的廷议已是结束了。
见状,首辅方从哲便是微微一笑,他知晓刘一璟虽是没有当场表态,实则已是做出了选择。
这场他与东林党之间的"暗流涌动",胜负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