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章 王在晋(2 / 3)

,其中由以内喀尔喀部最为恭谨。"

"即便建州女真于辽镇如日中天,内喀尔喀部依然奉我大明为正朔。"

"故此微臣斗胆猜测,关外蒙古蠢蠢欲动的消息不过是空穴来风,亦或者有心人刻意捏造的虚假传闻。"

说到最后,兵部尚书王在晋的脸上便是泛起些许惊怒,声音也变得认真起来,不似刚刚那般随和。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这番言论若是流传出去,将会在朝堂上引来何等的轩然大波。

倘若处理不好,说不定他便会成为国朝以来,任期最短的兵部尚书。

但对于大明现状痛心疾首的他,仍是选择了"铤而走险"。

万历四十七年,他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东,并在这个过程中惊骇的发现山东各地卫所大多名存实亡。

本应保家卫国的将士为了生计,不得不沦为军中将校的"家丁",亦或者背朝黄土的庄稼汉,替军中将校耕种田亩。

更有甚者,甚至暗中倒卖军中器械,使历朝历代视为"底线"的甲胄铠甲流入民间。

山东的情况尚且如此恶劣,料想与塞外草原接壤的宣府镇只怕会更加不堪。

"爱卿整饬京营多日,料想也从中发现了诸多弊端吧。"片刻过后,幽静的暖阁中响起了朱由校不置可否的感慨声。

此话一出,兵部尚书王在晋的脸色便是肉眼可见的涨红起来,魁梧的身躯也开始微微颤抖着。

在整饬京营的过程中,他何止是发现了京营的"弊端",简直是触目惊心,令他如坠冰窖。

本应堆放于京营库房中的甲胄器械早已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群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一瞧便是几十年前的"老古董"。

调查的越仔细,王在晋心中的荒诞之感越甚,甚至一度令他生出了知难而退的心思。

这些破铜烂铁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些利欲熏心的军中将校及京中勋贵,极有可能涉及到朝中大臣,乃至于地方边镇。

相比较昔日发生在奉天门外的"哗变",这些不翼而飞的军械甲胄,才是真真正正足以动摇中枢的"隐患"。

"宣府及大同终究是京师门户,不可掉以轻心,朕有心整饬一二。"没有继续为难眼前的兵部尚书,朱由校转而换了一个话题,似是若有所思的低喃着。

"陛下圣明。"没有半点犹豫,兵部尚书点头应是:"但宣府及大同事务繁杂,军备废弛多年,却不知由谁坐镇?"王在晋平稳的声音中,充斥着浓浓的担忧。

京师勋贵或涉嫌与关外蒙古"互通有无"的消息虽说不至于人尽皆知,但也瞒不过京师的有心人。

如此局面之下,恐怕不见得有人愿意去趟这趟浑水呐。

"不若起复前任宣大总督崔景荣?"沉默片刻,案牍后的朱由校自身旁抽出一封奏本,在王在晋有些愕然的眼神中,吐出了一个略有些陌生的名字。

这奏本上所记载的内容,便是有关于崔景荣的生平简历,其中详细记载了崔景荣于万历四十三年就任宣大总督,并于次年离任的前因后果。

崔景荣曾主持朝廷大军平定"播州之乱",而坐镇陕西三镇,任内对关外蒙古恩威并施,使朝廷仅在宁夏镇,便通过"互市"的方式获得了十余万两税收。

"陛下圣明。"几个呼吸后,兵部尚书王在晋颔首表示同意,眼中的惊疑之色有所缓解。

他虽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