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的人占据了大半个常委会。但是耿南仲却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反倒被御史弹劾。
作为前朝红人的耿南仲做过了太多的坏事,赵桓即位后重用他,结果朝纲不振,兵事不修,排挤主战大臣,对金实行靖绥政策,终导致汴京被攻破,二帝北行,他应付很大责任。
在出京担任割地使时,耿南仲险些被拒降的河北军民抓住,他溜得快,跑到了汪伯彦这里安身,成了大元帅府里最早的一批人。但此时还是被揪了出来。在讨论他的问题时,赵构心里也明白,耿南仲主和误国,天下共知,民愤极大,便抛弃了他,于是耿南仲被发配岭南编管,导致灭亡的真正罪魁之一,就落得个如此结局。
内政方面,李纲主持的清理附逆的事情仍在进行。对金军入寇时表现不同的地方官及将领,做了甄别清理。金军入侵时,官员中有以死固守的,也有贼未至而先逃的,都分别给予褒贬,以明功罪。
其中宣抚副使折彦质、陕西制置使钱盖、防河官员许高、许亢等,都是金军一来,就吓得逃奔川峡、湖北和江南等后方去了,简直不成体统。王及之坐在王府宅门大骂诸王,余大均诱骗宫女为妾。王时雍最可耻,金人索取赵姓皇族,他不遗余力,按名单抓人,一个不剩;等金人求索能文能诗的士人,其中有他女婿熊彦诗,老王便‘设计以免’,他又借贿赂金使为名,在皇宫大内顺手牵羊,偷走了不少价值连城的宝物。太后下旨,对这几人都做了严厉处理…
这一段的清理,对力扫投降怕死颓风、高扬爱国气节,有着巨大作用。许多有血性的臣僚。都很兴奋,似乎看到了中兴的希望。随着对附逆官员的深挖。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罪官们的供词,往往涉及到吕好问!
吕好问是大宋名门之后。曾祖父吕夷简、祖父吕公著,都是赫赫有名的宰相。起初由李纲推荐他为谏官,其后为侍从。张邦昌僣逆后,让他做了执政,算是落了水。但是,他任伪官后做了一件事,救了他自己。那就是,曾写蜡书秘密送至大元帅府,敦请赵构赶快即位。
然而。现在秋后算帐的来了。谏官邓肃曾身陷围城中,对附逆官员的情况知之甚详,因考虑他有功,语气还颇宽恕。但是侍御史王宾就不那么客气了,上疏极言吕好问不忠“好问在围城中,二圣被拘押在虏营。他应该以蜡书催元帅府进兵解救,却反而劝进劝赵构登极,此乃‘怀贰挟奸’,无大臣节操。何况还曾有受伪命的污点。因此不可立于朝堂!”
这个参奏,依据的是堂堂正正的原则,无可辩驳。吕好问当初所做的,倒不一定是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但的确是从务实方面考虑得较多,以为自己这样做,是押对了一宝。没有想到。当一切危机过后,人们的评价标准仍是一个不变的原则。任何以‘形势所迫’为借口的叛卖、堕落行为。迟早都是要被揪出来的!
赵构对于吕好问还是心存感激的,想投桃报李。将他保下来为己所用,可是现在朝中以秦王府为首的群臣声讨声不绝,而吕好问也为此大惭,极力求去。赵构便顺水推舟,上奏将他贬出京城,到地方任职,也算有个好的结果,但这件事却也让他心存芥蒂…
秦王府和康王府经过数次碰撞摩擦,虽然在面子上还过得去,但是两府间的矛盾已经开始积累,终于在处理张邦昌的问题上爆发了。
李纲要杀张邦昌,不仅是因为他背国弃主,登基称朕,也是想向两河军民表明一个明确态度,新政权要誓死守卫国土,决不抛弃两河的大宋子民,以坚军民抵抗之志。
可张邦昌对于康王府却是登上宝座的一道不可或缺的台阶,杀了他就是全盘否认了其退位劝进赵构登基是完全错误的事情,因此坚决反对。而黄潜善、汪伯彦其实对张邦昌的力保还有利用价值。那就是他们认为大宋绝不是金国的对手,只有割让黄河以北与金国达成协议才能保住半壁河山,所以不敢动张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