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茂的年轻人。
童教授的百年校庆纪念册编纂工作已近尾声,看样书的这一天,镜春园里来了不少老先生。他们中许多人都是满头银发,但都精神矍铄。有趣的是他们说话嗓门都很大,很费力地交流着。耳背大概是老年人共同的特点。
有人问童教授饭量如何,童教授风趣地说:”我饭量蛮大的,就是吃得慢,老夫现在是无齿之徒啊。“
一句话引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群莉娘桂香在旁边也不由得笑起来。
”我有个提议,咱们北大要给北京市多做贡献,别白白用了北京的名号。“ 童教授说道。
”倒是这么个理儿,那您老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呢?“ 有人问。
”我想多宣传咱们北京的名人,企业家、知名作家、音乐家、书法家、科学家,对吧?多开一些民俗方面的集市。原来住院子一到过年家家户户贴窗花、挂灯笼、贴春联,现在住到楼里了,这些东西不能就都扔了啊。“ 童教授补充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张恨水,在北京居住了大半辈子的言情小说家,作品深受大众欢迎。听说故居附近要拆迁?“童教授关心地问。
“那一片房子年久失修,的确要拆迁。”学校的一位行政干部说道。
“那应该都名人故居做好保护啊,这些是属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一位教授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在童教授提议下,北大学生会主持了一场民俗活动。一个晴朗的周末在张恨水故居附近,人们看到了穿着民国服装的青年男女在表演街头活报剧,他们还向市民和游客赠送张恨水的言情小说,这勾起人们对这位曾经生活在北京的文学巨匠的怀念。吕一鸣也参加了活动,他拉上老舍茶馆的黄婕,还请来老舍茶馆唱京剧的演员来现场义演。
休息的时候,吕一鸣跟那几位京剧演员聊天,听了他们一肚子的抱怨。说北京有个戏校,以前还叫过”国立戏专“,但现在都不知道该归谁管,因为不是大学,也算不上中专,成角的都去唱流行歌曲了,剩下的组不成一台戏,更建不了剧团,都是自己找饭吃,挣个仨瓜俩枣地。
吕一鸣想:京戏,守着北京都没人买票看?其他地方戏就更惨了。
故居附近的街道上,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热闹非凡。根据张恨水作品改编的戏剧片段,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循环上演,邱枫带着北大的学生在舞台前做观众。这里后来被定名为北京的民国风情一条街,对张恨水故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故居得以保留。
在活动现场的展览区,邱枫和中文系的学生、教授们在现场讨论张恨水的作品,电视台进行实况转播,人们纷纷驻足观看。群莉娘搀着童教授也来了,几位老教授对活动效果很满意。
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像风车、剪纸、兔爷,都有现场制作表演,后来在游客的参与下,变成了现场DIY,游客拿着自己做的剪纸、写的春联,兴高采烈地回家了。民俗小吃品尝更是吸引不少食客。有人说:“我以为北京就会吃烤鸭呢。”
虽然是一句玩笑,但说明之前的官宣太片面了。活动过后,吕一鸣写了一篇《历史积淀与城市文化名片》的文章,登在《北大边缘人》上。
这天,群莉娘一走进镜春园的门,就看见童教授站在他的家门口,又在做那个甩手运动。
“童教授,这个运动您还是小心点儿,如果感觉头晕就别做了。多走走就行。”群莉娘的语气里流露出担心。
“桂香,来来来,进屋,我给你看一篇文章。”童教授满脸喜气地请群莉娘进屋。
坐到写字台前,童教授把一份《北大边缘人》杂志推给群莉娘桂香。
“你看看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别看这个作者只有大专学历,可他的水平不低。很有见解。”童教授显得很兴奋。
群莉娘桂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