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还有很强的家族意识,一个人在上海,把老家浙江的土特产卖到上海,就是那种,在单位像收分子钱一样,满脸堆笑地对人家说:我舅舅在浙江农村,哎呀,种点琵琶,老好吃了,要不要尝一尝?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都不好驳面子,再说钱也不多,于是人家就能收获小一个月的工资了。想想,下次自己要是兜售点儿什么,人家也不好意思拒绝,掏钱买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这样你来我往就形成了一种圈层。很像是小时候,小孩子很爱说一句话:不跟你好了。意思是,不跟你一起玩儿了。这是小孩子最爱说,也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如果总要能力对别的孩子这样说,那才叫有本事呢。
如果你不在这样的圈层里,就是人缘不好,就是被边缘化了。小芹也是懵懂,觉得,你卖化妆品,知道是啥路子啊,上海有那么多商场,为什么不去那里买,非要从你手里买呀。于是,她又是很诚恳地拒绝了这样的兜售,而感觉别人不带她玩儿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还好,她只是跟台力合作栏目,并不是正式员工。但她知道,早晚都是要打交道的。这真像是恋爱中的两个人,似乎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相互适应。小芹越来越懂得所谓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在学校里,就更是如此,大家都羡慕那些家境殷实的女孩,而你的才华、成绩是不会被看重的。还好,小芹从本科就已经混迹社会了,更何况现在是读研。理工科的学生,拿到项目就去忙着跑专利了,很难在课堂上找见人影。
小芹也没过多地在什么地方戏上下功夫,而是忙着给柳枝、老艺术家提到的那些老唱片做着翻录,申请专利,打上中英文字幕,争取版权,准备着栏目播出前的一切事务。说到栏目的贴片广告,她感觉到要跟这些人玩儿到一起,不能小看了任何人,很多来自江浙的同事,家的确在农村。
但照上海人说的:“那些乡巴佬老富了。她们家里面都有几层楼的呀,哪像我们在上海,要买房子的呀。”
这就是江浙沪在媒体上常常被连读的原因,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
“咦,你不知道,上次嘛,那个温州鞋厂的老板拿出钱去竞争样式标版广告,那人家去的都是国企啊,就他是个土包子。可人家的钱都是自己说了算的,用不着商量,所以呀,人家最后就赢了。”上海女人说起话来的确洋气,扬眉吐气的感觉。
“嗨,你别提了,好像最后扛不住了,把自己的桑塔纳都开到央视去顶广告费了呢。”另一个一副尖酸的嘴脸,做着补充。
“所以呀,做广告是学问,也靠运气,你说是吧?”这位美女说着,看看小芹。
小芹知道她们都不看好小芹的栏目,反正在电视台业绩是第一的,没有收视率,谁来撑腰都没用,栏目照样得停办。所以,她们似乎认定小芹这档京剧重拍的栏目会昙花一现。而小芹的自信来自于,她的商业计划书里写明:本栏目旨在弘扬国粹,给后辈留下宝贵记忆。她相信这一点是无人敢反对的。而且大嫂柳枝跟她说,前几期节目选海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这样拉拢一些老上海的观众,就会有群众基础了。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小芹记得自己第一次到上海就是从虹桥机场直接到这里。尤其外滩的夜晚,繁华是中国大城市中数一数二的。她看着江上游艇出神,据说那些游艇都是私人的,那些大佬都在那上面谈生意、开派对。她劝着自己,等大哥来了就好了,有他和自己一起在这边做公司,不怕什么圈子不圈子的。
她想到一个尴尬的问题,没想到上海人这么看重家庭,跟他们合作,总愿意你在这里有家有业。可她是绝不会找上海男人的,那种听了想吐的娘娘腔,她一刻也忍受不了。她一想到这儿,就想起大哥说的:像汪富贵那样的男人,一心想着你,什么都帮你撑着,实在难找。对比一下这边的婚恋,她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