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242.第24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42.第24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2 / 4)

帝入内时,一众士子起身见礼的声音依旧稍显凌乱。

如果仔细听。

不难听出有些人语气紧张、神情紧绷。

“哈哈哈,快快免礼!”皇帝一路行到御阶上,边走边扶,举止间极为罕见的亲切和蔼。

等他在龙榻上坐定,再次温言笑道:“今日在座诸位,皆是我大汉栋梁之材,朕对你等寄予厚望啊。”

“切莫拘谨。”

听到这话,殿内大多数衣着朴素、甚至寒酸的士子,顿时脸色涨红,面露激昂之态。

唯有锦衣华服的几人,处之泰然。

皇帝将种种反应收归眼底,并未点评什么,只是又勉励几句,引得一片谢恩后,随即伸了伸手。

御阶旁的刘据会意,环顾一周,和善道:“三日前的光禄寺初试,你等经学、律法、书法等,已有考核。”

“今日殿试,不问典籍,问时政。”

“先当庭‘对策’,后落于笔墨。”

对策,是大汉策问的一种形式,将问题写在简牍上,发给应考者作答。

另一种是:射策。

即,应考者用箭投射,回答射中简牍上的问题,类似于抽签随机考。

而问时政,顾名思义,就是考教当下朝廷时务,在唐代科举制中,这一考试形式叫做:时务策。

“第一问。”

众士子屏气凝神之际,刘据言道:“治国理政,离不开财,指出当下朝廷财政弊端,并提出改正方略。”

问题问的很白话,很直接,殿内众人听了……

很紧张。

因为太子刚才说的是:先当庭对策。

书面作答,只能看出你知识储备、书法造诣等方面,但当面策问,则考验辩才、急智、思维逻辑,甚至是勇气。

太子话音落后,殿内安静了一会儿,期间无人催促。

片刻后。

经过短暂思量,右侧靠后处传来一道声音:

“朝廷当下财政主要源于田税、人口税、杂税等,除此之外,盐铁官营亦是一大进项。”

后侧一名体格瘦削的青年应道:“田亩、人丁等税由来已久,并无不妥,但盐铁多弊病。”

“盐铁官员贪墨成风,纵然朝廷严查,可自古财帛动人心,数百石铁官、盐官,豪富却往往比之公侯。”

“在下以为,严查之余,也应适当放开盐铁,将其归于市税,而非专买。”

听罢。

立在御案旁的宦者令眼皮抬了抬,皇帝和太子却没有露出什么表情,点头的动作不知是表示认可,还是表示思索。

这头话罢。

另一道想在天子与储君面前出彩的声音又起,“臣对赋税知之不多,但与赋税相关的告缗略知一二。”“自施行告缗以来,小县所没收田亩多达百余顷,大县数百顷,财物、奴婢更是数不胜数。”

“因告发之事,一县商贾中家几乎绝迹!”

靠近大殿右前列、少年老成之相的士子沉声道:“民间恐慌已生,地方官吏却迫于朝廷威慑,瞒报,乃至不报。”

“臣斗胆建言,废除告缗!”

此言一出。

刘据心中微动,龙榻上的皇帝面色如常,搁在御案上的手指却抬了抬。

身侧的宦者令见状,动作隐晦的在一沓考卷中抽出一张,推至皇帝面前。

只见正面写着:

丙吉,鲁国人,狱吏,考明法科,熟习律令。

皇帝瞥了一眼,没有给出什么反应,也因为他和太子都面无表情,殿内士子反而摸不清脉络。

前面两人发言后,有关财政的问题又有数人作答,涉及大汉各种税赋。

说到最后。

有一位学黄老的士子更是建议,当效仿孝文帝,免除田税!

额——

只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话都敢讲。

今天如果是朝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