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曹丕发狠,刘备父子立国战7k
“仲达,何事寻朕?”曹丕按捺内心的烦躁。
不论是夺嗣之争还是称帝后对朝野内外的掌控,司马懿都出力颇多,曹丕对司马懿有足够的忍耐和信任。
因此。
即便心情很烦躁,曹丕也选择了按捺。
不同于高平陵之变时期“宁我负人,人勿负我”的权臣心态,也不同于曹操时期终日在曹操淫威下的谨慎战栗。
如今的司马懿,对曹丕是有足够的忠心的。
跟着曹操的时候,不仅没能进入权力的中心,还要时常遭到曹操的敲打,每日都战战兢兢的活着。
跟着曹丕的时候,先是丞相长史,然后是尚书,不久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现在又升任侍中,权力地位待遇相较于曹操时期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曹操是很懂权术的。
敲打司马懿,是在磨平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的清高和身具大才的傲慢。
再由继承基业的曹丕去施恩司马懿,就能让司马懿这头猛虎在曹丕面前变得温顺。
扫了一眼神态疲惫的曹丕,司马懿谦恭而禀:“孙权派遣使者赵咨,称有意向陛下称臣,请陛下封孙权为吴王。”
曹丕冷笑:“先皇在时,孙权卑躬屈膝的向先皇称臣;先皇逝后,孙权又转头去跟刘备示好;如今又派使者来向朕称臣,反复之辈,朕要之何用?”
孙权的心思,曹丕心知肚明。
不外乎受到了刘备的威胁,想转头再拥抱曹丕这棵大树来当避风港。
“话虽如此,但孙权示好,于陛下有利。”司马懿没有附和曹丕对孙权的鄙夷,而是郑重的道出了对孙权称臣的判断:
“刘备需要一个讨伐孙权的理由,陛下需要时间来安抚朝野内外,正好孙权有意替陛下抵挡刘备,何乐而不为呢?”
曹丕沉吟片刻,又想起了去岁曹仁的请呈,道:“既如此,不如放弃襄阳和樊城,退守宛城。”
司马懿谏道:“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轻弃。”
曹丕蹙眉:“襄阳的重要性,朕也知道。然而朕在襄阳并无能与刘备争锋的水军,留兵襄阳,年年受扰,军民也会疲惫不堪。
弃襄阳而守宛城,再多调骁骑入宛城,车骑将军就可借骁骑之利南下侵扰,让刘备即便得了襄阳也过不了汉水。
岂不更美?”
南船北马。
在汉水以南丰水之地,曹魏的优势被极限压制。
虽然都戏称曹仁被打成了防守将军,但实际上最核心的因素是曹仁最擅长的骑兵在南方施展不开。
让曹仁退守宛城,再增添骁骑,则可利用南阳的平坦地势发挥北方骑兵来去如风的优势,将汉水以北牢牢控制。
曹丕放弃襄阳的策略,并非心惧刘备,也并非不知道襄阳的重要性,而是综合考虑了汉魏双方的优劣来扬长避短。
如今刘备势力逐渐变强,想在刘备的荆州主场打出优势,曹丕目前的水军并不足用。
司马懿沉吟片刻,斟酌了用词:“刘备取襄阳,既是为了构筑汉水防线,亦是为了重铸汉室声威。若陛下此刻放弃襄阳,恐会令北方朝野更加不稳。
臣以为,即便要放弃襄阳也得先跟刘备打上一场。自古以来,强者生弱者亡,唯有向刘备彰显军威,方可震慑刘备令其不敢轻易北上,也可趁机宣威于朝野令朝野中有二心者不敢轻易生乱。”
曹丕考虑的是军事利弊,司马懿考虑的是政治利弊,单从出发点来讲,二人的分析都符合当前的局势。
空气似乎也变得安静。
司马懿没有再去惊扰沉思的曹丕。
似用兵这等国家大事,要考虑的因数太多,是不能头脑一热就能决定的。
司马懿虽然多智,但目前没有掌过军的司马懿对于战事的理解也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