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第114章 意料之外,曹仁定计谋上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4章 意料之外,曹仁定计谋上庸(2 / 3)

再观刘封信中所述,投魏王的理由是‘进不能夺江陵、退不能保上庸,已无颜再回成都’,给的承诺又是‘替魏王守合肥攻建业,上报魏王知遇之恩,下报汉中王父子恩义’。

刘封虽有降意但又不肯忘却跟刘备的父子恩义,这跟昔日云长在徐州受困归降魏王时,颇为相似。

反观孙权,言语遮掩。口口声称要归还那两万军士却又无实际行动,又试图让我等相信他在江陵作战不利,还想让我等出兵协攻上庸三郡。

关平在上庸三郡有一万兵马,我等去攻上庸,损伤必不会小,得不偿失。

会不会是因为上回派遣使者去江陵恐吓孙权后,孙权担心我等蹑足其后且想让我等与关平厮杀,故而来信示弱?”

满宠在听了赵俨和徐晃的分析猜测后,也开口道:“方才我将自己代入了关羽在乌林时的处境,若换做是我,是绝对不会自乌林反道奇袭公安城的。

公安城易守难攻,一旦奇袭失败,就会四面受敌,再无逃生的机会。

可关羽不仅选择了奇袭,还一路势如破竹的打到了江陵城下,更是联络了城中内应想要一战拿下江陵城。

这般势烈如火的攻势,也的确很符合关羽的用兵风格。

孙权窃得江陵已久,定也会严密监视城内的官吏士民,以吕蒙等人的智计,也能猜到关羽想要联合内应破城,将计就计,也不无可能。

再者。

昔日关羽围樊城时,若非徐将军长驱直入,我等都无法跟外界取得联系,倘若真如孙权所言,他的信使不可能抵达襄阳。

故而以我观之,刘封信中所述,更为可信。”

不论是赵俨、徐晃还是满宠,都不约而同的偏向于相信刘封的信中所述。这样的结果,就连刘封本人都是没预料到的。

刘封也没想到孙权竟然也会派遣信使去樊城。

派信使就算了,孙权不知为何对南郡的战事又讳莫如深。

或许是怕丢了面子?

亦或者其他?

对比刘封逻辑分明的战事罗列,谁更真谁更假,一目了然。

虽说赵俨、徐晃还是满宠三人都偏信于刘封的信中所述,但曹仁也不会一股脑子的选择对刘封信中所述尽信。

曹仁又看向了沉默不语的于禁。

于禁带了一万军士回襄樊,极大的缓解了曹仁兵力紧张的压力。

再加上曹操听闻于禁归来后,又专程派人来安抚: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的旧事来安慰于禁,认为于禁兵败非战之罪。

故而曹仁虽然鄙夷于禁的投降但也没有表露出对于禁的任何不满。

如今局势未明,曹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因内部不和而引发新的危机。

赵俨、徐晃、满宠、吕常也看向了于禁。

在场众人。

于禁是唯一一个跟刘封近距离接触过的。

在判断刘封信中所述真假上,于禁的看法也极为重要。

斟酌了片刻。

于禁沉声道:“刘封信中所述南郡战事,我不敢妄言真假。

我可以确定的是,刘封这个人重情重义,我曾以‘刘封身为养子,身处嫌疑之地又不能思防自卫’为由想要劝刘封北归魏王。

刘封却义正辞严的称我只是迂腐之见,又称刘禅当王世子是刘备父子三人私议所得。

观其言语,也对刘备颇为敬重。

故而单论刘封归降的理由和承诺,我认为是可以相信的。

唯一要考虑的是:关羽是否真的在江陵城战败。

若为真,那么刘封信中所述皆为真;若为假,那么刘封之意,或为拖延之计。”

吕常也表达了观点:“倘若关羽没有在江陵城战败,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孙权识破关羽的内应之计想将计就计,但又被关羽反识破,双方谁也没讨得便宜。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