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山西巡抚左兰山是“赵党”核心成员之一,但他不仅是上任时间太短,而且他曾经是内阁辅臣,已经不再有更进一步的晋升空间,所以就算是潞州府境内的农务改革新政推行顺利、成果斐然,左兰山与“赵党”也捞不到多少实际好处。
因为当年的灭蝗之事,潞州百姓皆是对赵俊臣印象极佳、深信不疑,赵俊臣去年奔赴陕甘三边、途径潞州之际,也亲自向潞州百姓宣扬了农务改革新政的种种好处,所以潞州境内的群众基础最好,推行农务改革的阻力也最小。
这般情况下,若是潞州境内的农务改革新政最终失败了,那无论朝廷中枢还是民间百姓,就皆是不会责怪“周党”成员办事不利。
对于朝廷而言,既然各地的农务新政改革皆是最终失败了,就只能证明农务改革新政本身就不符合实际,自然是不会责怪主持潞州农政的几位“周党”成员。
对于百姓而言,他们愿意参与农务改革新政,完全是因为信任赵俊臣的缘故,与境内父母官毫无关系,所以他们到时候只会怨怼赵俊臣误导了自己,也不会迁怒于“周党”官员。
反之,一旦是潞州境内的农务改革新政推广顺利、成果显着,督办此事的“周党”官员就可以尽揽所有功劳与好处,甚至还可以趁势从赵俊臣手中夺走农务改革新政的主导权!
毕竟,由“赵党”成员亲自督办的农务改革新政皆是失败了,由“周党”成员所督办的农务改革新政则皆是大获成功,所以农务改革新政之事虽然是由你赵俊臣首先提议的,但理应是交由“周党”全面接管!
到时候,“周党”不仅是拥有了相关实权,也承担了相关责任,又收获了影响力、政绩、以及晋升渠道,再加上周尚景的暗中引导,自然就不会继续抗拒农务改革的事情,反而是会逐渐变成农务改革新政的支持者与推动者。
这样一来,周尚景不仅是可以彻底促成农务改革新政的全面推行,化解了“周党”势力的阻力,又借机把农政大权收进了囊中,说不定还可以趁势插手户部衙门,让“周党”势力食髓知味、占尽好处。
这就是周尚景“公私兼顾”的高明手腕,也是王保仁最敬佩周尚景的地方。
但此时,听到周尚景“在所不惜”的表态之后,再看到周尚景的坚定神色,王保仁却是第一次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懂周尚景了。
究竟是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让周尚景这样的态度决绝、义无反顾?竟是舍弃了他一贯以来“公私兼顾”的为官之道,宁愿是让自己陷入险地、后患无穷,也一定要放手一搏?
王保仁原本还以为,周尚景故意在南京城内布局刁难七皇子朱和坚,只是出于抗衡皇权扩张的考虑,但现在来看,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皇权与臣权,总是此消彼长,时而是皇权压过臣权、时而是臣权反制皇权,但总体而言谁也离不开谁、谁也消灭不了谁,周尚景作为臣权之代表,完全不必计较一时之胜负,也完全不必为了抵抗皇权一时之扩张而放弃私利、赌上一切。
所以,必然是周尚景敏锐察觉到了某件事情,这件事情一定是极为隐蔽,以至于王保仁完全没有发现异常,又一定是极为关键,足以影响到整个大明江山的兴衰存亡,所以才会让周尚景宁愿是承担风险、赌上一切。
再联想到周尚景刻意针对七皇子朱和坚的种种布局,王保仁骤然间想到了一种可能性,不由是表情微变,隐约间已经想到了关键之处。
唯有未来的明朝皇帝,才有资格影响到整个大明江山的兴衰存亡!
难道,是周尚景对于七皇子朱和坚本人有什么非常不好的看法?
想到这里,虽然明知道书房之中再无他人,但王保仁还是下意识的压低声音,问道:“周首辅,您难道是怀疑七皇子殿下他……”
周尚景摇头轻叹:“王太师难道不觉得,咱们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