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情画意的调色。
因为那样能赚更多钱。
但是。
他再一次溃不成军,他的作品中总有一份阴郁。
就像他在田野间看农民割麦子。
总觉得那些小麦才是真正的人,被镰刀无情的收割者。
这种思想,让巴特一直失败,社交圈也越来越狭窄,性情也越来越孤僻。
在三十岁时。
巴特第一次接触到铸造铜器,于是爱上了铜浆那散发着致命温度的滚红液体。
‘我觉得生命也该如此,活时滚烫如岩浆,死时枯寂如山石。’
巴特这样认为,甚至一度到了疯魔的程度。
他以为自己是铜液,于是用手深入滚烫的液体中,结果左手重度烧穿。
现在您所看到的作品,都是巴特用一只手创作出来的。
非常遗憾,不少作品都被巴特融化了,就像卡夫卡,一怒之下烧毁自己的《变形记》。
如果不是好友抢救,恐怕我们看不到那部经典。
相较于卡夫卡。
巴特非常凄惨,在自杀前,没有朋友会挽留他销毁自己的作品……
仅存的两件青铜油画奉上,请莫夫先生过目。
……
莫夫先生浏览完信件,神态平常如初。
很多凄苦的人往往把自己想象成怀才不遇的艺术家,但真正有才华的又有多少呢?
关键,还在于作品与实力。
莫夫先生打开包裹,漫不经心的取出立体青铜油画。
突然手一抖,眼神微微凝固。
长满络腮胡的脸浮现惊讶的神色。
惊讶?
或者说是惊艳?
他年少时,就学习临摹、素描、静物油画,看过的经典不计其数,甚至说,对经典习以为常了。
但看到那一瓶盛开的向日葵时,还是有一种惊鸿一瞥的心动。
薄薄的一张油画,被这位巴特铜匠延伸出了无与伦比的厚度!!!!!
相比于梵高向日葵的温暖绚烂。
这件作品多了几分诗情画意的梦幻——
作品上光影斑驳、有阳光在花瓣和瓷瓶上流转。
而色彩,虽然都是黄色,但其中有五种细分的金黄,层次感极强。
而五种色彩,与光影重叠,形成细微的差别,便是十几种金黄的颜色在雀跃!!
哪怕是莫夫先生从事艺术行业四十年,也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说出每一种颜色的细微变化,但欣赏时的体验会出现起伏。
其实这是东方的艺术理念:墨分五色。
连墨都分五色了,秦淮对其它颜色,自然更为苛刻。
调色的时候,他更注重意境与幻觉的变化,让色彩的变化不随情绪而动,却随视角而动。
就好像看一缕阳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绝然不同。
若洒上一些水雾,还能看到弯弯的彩虹。
这就是秦淮的色彩法则。
梵高说过:色彩的法则,正是因为没有偶然性,才有无法言表的精彩。
秦淮的色彩,正是以这种方式精打细算的必然调和,拥有了无以言表的惊艳。
……
仅仅是这些,就是大师级手笔了!
何况,这件铜艺作品,还使用了一种光怪陆离的锻造方法。
不是范模法,也不是失蜡法。
乍一看,好像每一处都是如此的自由散漫,充满着不受束缚的力量感与反叛感。
但实际上,若是仔细品鉴,会发现,其实每一处,无形之中,都遵循着一种独特规律!
莫夫先生心心中慨叹。
埋头研究了两天,越是研究,却越感觉到一头雾水。
最终只能叫来同行好友,试图群策群力,解开这件作品拥有独特魅力的谜团。
……
“我在观察时,只觉得我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