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甚少,一个好诗人能够治理好一县之地都是凤毛麟角,所以这三首诗的所占的比最低。
经义就是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的道理如何,虽然九州少了很多华夏历史上流芳百世的书籍,但是四书五经还是在的,所以项开索性让范晔和鲍照负责选取考题。
最后的策论都是项开本人出题,这也是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只有三个题目。
1:科举制度有何好处,是否可以一直实行。
2:百姓和世家之间应该如何共处。
3:所谓士农工商,如果把商人的地位提高可不可行?
这三个问题确实剑走偏锋,毕竟没有任何假大空,这也是项开想要让麾下那些文臣所群策群力思考的问题,现在这些参与科举的人也是同样的问题。
不过对于这些来参与文举的人来说难度确实蛮大的,看他们冥思苦想的样子便知道了。
项开站在一处高台上静静看着,在他身边的则是项羽、陈平和骆养性,至于来自吴国的秦松和来自北周国的杨文志,骆养性早就已经指给项开看了。
这两人倒也算是为数不多的人才了,但饶是这样他们依旧在冥思苦想,迟迟不肯落笔。
项开现在实行科举制其实刚刚好,他还不是皇帝,无需顾及什么世家势力。
毕竟举办科举,那么势必将会彻底的站立在世家大族的对立面,而且两者之间还是不死不休之局。
这个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这等于彻底断了世家生存的根。
从今以后这所谓的世家跟平民百姓有什么区别?
当然了有弊就有利,一旦将国考自始至终的贯彻下去,世家大族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会被彻底的改变,这对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凡是有能力的人都会想来试一试。
不过现在项开只是楚王,他目前也不需要什么世家帮助,所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