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呢?&34;
姥爷叹了一口气,什么也没说,只是闷闷的蹲在大门外抽着旱烟,而是姥娘嗔了魏小佑一句:
&34;你小孩子家家的,不懂得大人的事,去玩吧!&34;
还是来参加二舅成亲的大姨断断续续将大舅没有成亲的事告诉了魏小佑:
大舅是上学上到县高级中学才不上的,不再上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帮助同班同学袁新梅能继续上学。
袁新梅是魏小佑姥爷姥娘家杨家庄北一里路外袁家庄的。
大舅和袁新梅从上小学起就在一个学校,杨家庄联合小学。
那个时候的小学都是好几个村庄合着居中选择一个村设立一个小学,这样既能将分散在各庄的适龄儿童集中在一起上学,也能集中使用师资力量,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那个时候各庄的人口不是很多,很多的村庄满打满算都不足500到800人,单独设置健全一个小学,既浪费人力物力,更分散本就捉襟见肘的师资力量,同时也能减少和降低政府各级教育经费的分散投入。所以,也就常常采取多村选其中间村设置学校的办法来解决适龄孩子上学问题。
大舅和袁新梅从上小学起就在一个班,后来又同时上了乡里的联合初级中学(即现在魏小佑上学的学校,黄堆集乡第十四中学),还是在一个班,再后来,又都考上了县里的高级中学(即现在的郓城县一中)。
两个人学习都是始终在班里,在级部,在全校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欢,校领导也极其关注。
因为从上初中开始两个人就总是结伴同行,一来二去就产生了懵懂的情愫,只是在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样开放,谁也没有勇气说出口,更没有谁主动捅破这层窗户纸,而是彼此藏在心里。
高中仅上了半年,大舅突然提出不上了,任姥爷姥娘在怎么说都坚决不去上,问为啥不想上了,也是死活不开口,只是说不想上了。后来还是大姨从侧面知道了大舅放弃上高中的真实原因。
原来是袁新梅她家人觉得一个女孩子上那么多的学也没什么用,还不如回家来帮家人干农活来的实际,毕竟家里地多劳力少(袁新梅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爹娘两个实在是忙不过来,所以就想让袁新梅下学不上了,还给她预定了一门亲事,这样既能给家里省了袁新梅上学的开支,还能多两个劳力(在鲁西南一带,只要男女双方定了亲,准女婿就要在过年过节时去丈人家走亲戚,春耕夏种秋收的节令,也要上门帮工,这是老辈传下来的俗规。)。袁新梅不干,觉得自己一定能学好,考好的,再加上不想同意父母说亲的事,她心里已经有了魏小佑的大舅。
她的爹娘见她不听话,就以停止交学费供她上学为要挟,必须放弃上学并接受预定的亲事,如果还是不听就会直接到学校里给她办退学手续。
结果,魏小佑的大舅在学校里发现袁新梅时常心不在焉,上课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的,就问袁新梅什么情况?袁新梅也一直摇头不说,只是说家里有点事,放心不下而已,魏小佑的大舅也就没有再追问深究。
因为是住校,和初中一样,每周五下午两节课下课后,学生们就会三三两两的结伴回家,郓城县一中距离魏小佑姥爷姥娘家杨家庄有30多公里,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袁新梅忍不住就将这个事情哭着说给了魏小佑的大舅听,同时也将自己为什么不想放弃上学的想法,包括自己心里有魏小佑大舅的心思。
作为十几岁的懵懂少年,何曾面对过这样需要心智和理性才能判断并最终才能做出决定的事。
魏小佑的大舅在听了袁新梅的诉说后,脑袋一热,脱口说出:
&34;要不我不上学了,我来供你上学。&34;
袁新梅一听,肯定不同意,说:
&34;那怎么能行?你的学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