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片段人生和辉煌无关> 第9章 地窨子里的读书声和纺车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 地窨子里的读书声和纺车声(1 / 2)

在魏小佑的记忆中,每年冬天,娘都会找大爷或者二大爷组织人在院子里挖一大一小的两个地窨子。

小的地窨子,主要放一些地瓜、辣萝卜、胡萝卜、大白菜和其他时令果菜。

大的地窨子,是叫上左邻右舍的大娘、婶子、姑姑或小辈的媳妇、闺女,按上纺车纺棉花,做针线活。因为魏小佑的大大在外当兵,家里没有男人坐镇,魏小佑娘就要这些婶子大娘小媳妇闺女的来作伴、避嫌、壮胆;再者,冬天平日里也没有多少农活可干,这些婶子大娘小媳妇闺女就结伴一起纺棉花,经线、织布等,是鲁西南一带冬季过冬的普遍方式。

晚间,纺棉花纺的很晚了的时候,好几个大娘婶子或者小媳妇,就会在魏小佑家打地铺睡下。

魏小佑娘常常在冬季时节,就会让魏小佑的大舅从姥娘家拉来织布机,安在屋里织布,魏小佑娘从年轻的时候就很会做女红,织布,纺花(即纺棉花),做鞋,套被子,织毛衣,铰衣裳(即做衣服)等等,上手就可以做,尤其是织毛衣,魏小佑娘只要看一眼人家织的花样、图案什么的,就能随手织出来。

魏小佑娘织的布也是鲁西南一带农村常见的老粗布,都是些祖辈传下来的图案,条纹。但魏小佑娘每每都能在原来的图案,条纹的基础上织出新的图案来,花色也常常比别人家的鲜艳好看。但就因为这样,魏小佑娘就必须比别人用的线要多,因此,在织布的时候,常常线就不够使的啦,于是有机会就常常教魏小佑在地窨子里跟着拿着大娘婶子姑姑辈的人学纺花。

纺花,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挺复杂的,首先要用弹好的的棉花,搓出棉条子。

搓制棉条,一般用高粱秸末梢一节作工具(俗称搓棉条子),其长约尺半,粗细如小指。取少许弹好的棉花用手扯长,用手按平伏,放在桌面上,再把搓棉条子放置于其上,用手心平行向前搓动,使搓棉条子与棉条同时向前滚动。轻轻用力向前搓动几次后,右手捏住搓棉条子粗端,左掌心按住棉条匀力拔出。这样,一根棉条就搓好了。

棉条搓好后,用棉条去捆棉条,十根两头一捆,正好是十二根,为一打。然后整齐、均匀地码放在柳簸子里,待纺花时备用。时间放长了,也可以把捆好的棉条拿到太阳下去晒一晒,用阳光燎一燎,这样,在纺的时候,就不会断纱和拉出疙瘩,纺出的棉纱也光滑。

棉条子搓好了,放在用高粱杆编织的篮筐里备起来,然后就是用纺车纺成线了。

地窨子的煤油灯下,魏小佑和其他大娘婶子姑姑小媳妇闺女啥的一样,身边放着一筐篮棉条子,坐在纺花车前面,左手捏一根棉条,先捻出棉条的引线,靠近旋转着的锭子,使引线缠绕在锭子尖上。这时,右手转动摇柄,锭子就会飞快转动,发出悦耳的“嗡嗡”声。左手以大拇指捻动棉条,用手轻轻的往后抽拉,棉纱就逐渐从棉条中被抽出。当左手扬到尽头时,右手把转轮儿逆转一下,左手配合,把抽出的纱收到锭子上,再继续摇动纺花车继续去纺……如此反复,锭子上就绕满了一个团纠纠两头尖中间粗的穗子(鲁西南一带方言也叫长穗子,有的人长穗子纺的特别好,又粗又长,软硬适中,整个长穗子,几乎没有疙瘩和接头)。

长穗子纺好了后,都用筐篮收起来,还要经过线耙子或倒线车,把一个个穗子倒成线把子,在用锅烧好的颜料把线把子上色,这个工序叫浆纱。浆出来的纱,红橙蓝绿青蓝紫都有。然后再把染好的线把子晾干,在挂到倒线车上做成织布梭子里面用的穗子,再去织布。

这种工序织出来的布叫成布,可以直接做被单,衣服等。

还有一种做法是直接用没有染色的线把子做成织布梭子里用的穗子织出原棉花色的白土布,再用靛料煮染后作为衣料,染出颜色不是高粱红,就是毛蓝色,这种布一般用于枕头、被单、被套的蓝印花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