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行过谢恩礼,齐齐盯着朱允熥。
朱允熥目光扫过文武官员,随后发现一位准备出列的御史。
他柔和地说道:“昨天……”
御史听言顿住,身体不禁一僵,低头退回到原位。
朱允熥清咳一声,继续说。
“昨天,本宫在宫中,突闻应天府有骚乱。京畿重地,天子脚下,学子竟集众闹事,甚至导致暴力冲突,动用府军卫镇压,还惊动了锦衣卫,诸位享受大明俸禄,对此作何解释?”
“我需了解情况,好向皇爷爷和父亲交代。”
中极殿安静不已。
原本有备而提此事的御史与言官们,此刻无言以对。
首次主持早朝的朱允熥,出乎意料,率先提出问题,他们又如何敢言?
武将那边一片沉寂,随后传出低低的笑声,显然是忍笑压抑。
刘三吾感觉全身血液凝固,压力大得让他窒息,只能轻轻咳一声,提醒欲持奏折上书的大臣们。
但他刚咳出来,朱允熥便皱眉头问。
“刘舍人是不是着凉了?本宫准你今天免朝,快点去太医院瞧瞧吧。”
这是明显的嘲笑。
然而,这种压力却隐藏在皇太孙看似关心下属的话语里,让人无处反驳。
刘三吾脸一红,半天才压住这口气。
“臣多谢太孙殿下,但参加朝会是臣子的职责。”
朱允熥颔了颔首,话锋一转:“那我要的答案呢?”
站在文官之首的詹徽挑了挑眉,盯着朱允熥。
皇太孙这话,听着就像直接向刘三吾索求答案。
因此,刘三吾再尴尬地咳了两声。
接着,一位官员走出队伍,坚定地走到大殿中央。
“微臣,都察院御史,有要事启奏。”
朱允熥看向对方,往后一靠,“讲。”
“臣参翰林学士解缙,因创办书局,传播异端思想,扰乱儒家传统,影响学子情绪,威胁大明根基。昨日,金陵城内上千学子自发聚集到书局,要求制止这些邪说。”
“解缙找人前往书报局,与愤怒的学子发生冲突,引发昨天的闹事事件。臣认为,解缙在此事件责无旁贷,理应问罪。”
朱允熥目光平静,缓缓道:“何种邪说能引起上千学子自发聚集书局?”
他在提及上千学子时,特别加强了语气,没让那位都察院御史马上解释。
朱允熥突然大声问:“五军都督府的将士,能否告知本宫,若上千人共同行动,会引发什么?”
……
武将队伍中突然涌现杂音。
所有人几乎在同时注视着高处的朱允熥,困惑不已。
自古有规,唐太宗时期,文臣武将可同堂议政。
然而高宗之后,文武逐渐分离,宋更立下文武不干涉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