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霖才七岁,尚未到入文昌书院的年纪,还得在陶家的家塾上学。
闵悉跟着陶弘学习,当然也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的,问题是陶弘已经七十好几了,年纪太大了,精力也大不如前,他有点不忍心再耗费老人太多的精力。
所以在去哪儿上学时,闵悉有点难以抉择。
云霁其实希望他去书院上学,外祖父是很厉害,闵悉已经跟着他学了两年,成绩进步也很显着,但他希望闵悉去听更多的夫子授课,集众家之长,收获没准会更大。
闵悉对云霁说:“我就不去书院了,跟着外祖父学学算了,我本来也不想继续考了。”
云霁看着他:“秀才都过了,乡试怎么也得试试啊,否则岂非太可惜!”
闵悉说:“举人哪是那么好考的,我觉得我根本就过不了。我想去工部做个小吏,做几个有用的东西,或者干脆就在家弄吧。”
他这水平,考秀才是蒙混过关,举人是全省秀才一起考,竞争压力更大了,录取率又低,是不可能考取,他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云霁还是不想放弃,继续劝说。
闵悉说:“举人我是愿意去试一试的,就跟着外祖父学,要是考不上就算了,以后我也不会再努力去考。其实我俩这这情况,并不适合都做官,我们要是都做了官,那就注定是不可能在一起了。我们不可能一直在一个地方任职吧。”
云霁一愣,知道闵悉说的是实情,两人能在一起的情况,那是必须都留京为官,但凡有一个留不了,那也得分开,毕竟皇命难违。
云霁沉默许久,说:“其实我觉得你读书比我有天赋,你学的时间只要够长,考上的几率会比我大。”
“我可没觉得自己多有天赋。做官什么的,你比我更合适,我做你背后的男人就行了。”闵悉笑着说。
云霁最后只得点头妥协:“那怎么也得试试乡试。”
“乡试一定会试试的。”闵悉点头答应。
所以到最后,闵悉还是去了陶家学塾。
他继续来这边上学,就连陶弘都很惊讶:“你怎么不去府学念书?”
“学生觉得夫子学问高,跟着夫子学就够了。”闵悉笑着说。
陶弘摇头:“你跟着我学,学的最终也只是我一家之言。你应该多拜几个先生,跟着大家学,博采众长,这才有利于你的水平提升。我虽然是个进士,但到底还是有局限的。”
“夫子这个进士可跟其他进士不一样,您是进士中的泰斗,学生要能把夫子的水平学到三分就够用了。”闵悉笑嘻嘻道。
陶弘听到这话心里自然是舒坦的,但还是劝说:“你若是想更进一步,我建议你还是去书院学两年。你有什么疑问,到时候也可以来问我。”
闵悉挠了挠头说:“其实我也没那么想考举人,我想去工部做个小吏,或者当个匠人也行。可七哥非让我试一试乡试,我就决定再试一下。所以也不想去书院,跟着夫子学一学就好。”
“你是为了霖儿吧?”陶弘看着他。
“他只是一个因素,本来我都不打算读书了。对我来说,有个秀才身份也足够了。”闵悉说。
陶弘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好好的朝廷命官不做,怎么就想做个匠人呢?”
闵悉认真道:“夫子,学生没觉得做匠人有什么低人一等的,毕昇发明活字印刷,黄道婆改进制造技术,不照样名垂青史?而朝廷命官,又有几个能够名垂青史的呢?”
陶弘被说得哑口无言,他自己是个官员,但史书上能够记他一笔吗?显然不能。那些三教九流名垂青史的也并不鲜见。
闵悉又说:“夫子,我曾经听一个人说,咱们华夏的史书,从来都是帝王将相的史书,传奇故事,也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跟所有普通百姓无关。但真正缔造历史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在史书上被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