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村有很多人都搬到武邑县了。
现在杨玄正是用人之际,只要来了就给分派活计。
新开的商业街就有好多店铺都是杨家村的人在打理。
杨玄在商城里买了手动压面条机,还同时买了很多调味料包。
稍微复杂一点的口味怕大家接受不了,就主打一个骨汤调味包。
只要将和好的面团放到机器里,用力一压,再将压出来的面条扔到锅里煮上一会。
碗里扔一块调味料,用面汤冲开,再将面条捞进碗里,放点花椒粉和姜粉,撒上一把葱花就端上桌。
一碗面五个大子儿,堪称物美价廉。
店里随时客满,呼噜呼噜一片吃面的声音。
吃完了收拾碗筷的时候,几乎每个碗里都是吃的汤汁一点不剩。
打理抻面馆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十四岁就嫁到杨家村,生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前年她男人死了,扔下她们孤儿寡母,幸亏有村里照顾,才能在这灾荒年景活下来。
如今杨玄掌管了武邑和历城两个县,刘氏就带着一双儿女跟了来。
刘氏手脚勤快,嘴皮子利索。
压面机这种东西真是一学就会。
本来也没什么复杂的,就是和面,压面,煮面。
她两个孩子负责给吃客端面,算账收钱。
一连多少天店里都是吃客爆满,每天从早忙到晚,很少有歇着的时候。
刘氏却一点不觉得累。
她这店里一天能卖二百碗面,一碗面五文钱,一天就是一贯钱,一天!
一个月下来光收钱就是几十贯,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多钱?
当然了,赚的钱也不都是她的。
一碗面五文钱,每卖一碗,她赚一文钱。
一天二百文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就是六贯足钱!
她那当家的活着的时候,一年也就挣这么多钱。
现在她带着两个儿女,一个月就能赚这么多。
还有什么不满足?
店铺连店里的摆设都是杨玄给的,还有那两台压面机。
包括一切锅碗瓢盆,连碗筷都是杨玄给准备好了。
这活计又简单,压面机只要轻轻一压,就是一份面,比上称称的还准。
圆柱型的开水锅挂了一圈漏网,每个漏网里面放上一份面,最多的时候只要半刻钟不到,就是十碗面端上桌。
她大女儿十五岁,小儿子十二岁,每天就在店里帮她忙活。
店里偶尔有人少的时候,熊金花带队巡逻路过,往往还要请客让全队的人都在这吃上一碗。
刘氏现在晚上睡觉做梦都是数钱,梦里面一个个铜钱叮当叮当的响,慢慢的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不过以后还能不能挣这么多还不好说,家主说了,不光她这一家,武邑县里面还要开几家一样的店,叫甚连锁?
连门面招牌都是一样的。
历城县听说也开起来了,是熊家村的人在做。
有的吃客往往还要在旁边铺子打上半斤酒。
那可都是上好的米酒,半斤才十几文钱。
当然了,酒铺子也是杨玄的。
卖酒的也是他们杨家村的人叫杨老十,一家子守着这一份买卖,挣得钱比她这面馆只多不少。
唯一奇怪就是他们只负责卖,酒都是成桶拉来,也不知道是从哪酿的。
按理说饥荒年景缺粮食,换了以前县衙早就下禁酒令了。
但是现在就是敞开了卖,看那个架势是想要多少有多少。
还有那杂货铺,米面盐油糖,每天卖的都不少。
铁匠铺也偶尔摆出来铁锅铁铲菜刀,看起来都是一个模样,问是哪个师傅打的也不说,一把铁锅几十文,铁铲十几文,一把菜刀才20文。
几乎是摆出来就卖光。
短短时间内,只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