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没想到表面吊儿郎当的宋小军,居然有着如此的雄心壮志,所以对宋小军所求之事,非常感兴趣。
宋小军说:“我大伯和我爸的意思是,找到曹操墓后,把里面随藏品上交给国家,但我和我姐觉得这么做简直是傻透了。所以找到曹操墓后,希望祝先生能帮忙做做我大伯和我爸的思想工作。”
十三笑着说:“这是你们的家事,和我没关系。”
“有关系,当然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武帝冢的图,是上一代人留给你的,找到曹操墓你对墓中的随葬品至少有一半拥有权。只要你提出分一半,曹操墓的事就只能烂在肚子里。到时我们一起发财。”
“你爸他们会听我的?”
“会,肯定会。”
“为什么?”
“因为……嘿嘿,你试试不就知道了。”
十三笑着说:“找到武帝墓再说吧。”
第二天,寻墓小组离开了北羊村,前往东南方向。这片区域以平原为主,紧邻漳河区域,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去世后,有72口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抬出邺城,埋在了漳河旁72个不同的方向,并布下了迷局。
这也就是著名的7
2疑冢说,但曹操具体埋在什么地方,直到如今也没能发现。
漳河位于华北地区,上游由两河合一,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都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
寻墓小队沿着漳河往下游走,临近中午时,到了一片开阔的水域,河道变宽了三四倍。
坐在河边休息,十三拿出了武帝墓图。按图纸上的标注,曹操墓就在漳河附近,但具体在什么位置,图纸上并没明确标注,他们也只能根据图纸,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
这个大致区域范围,差不多有10平方公里,看起来好像不大,但要从这片区域准确的找到墓穴,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必须要依靠堪舆之术才行。
邓先生站在河边,举目眺望,说:“《魏志·武帝纪》有篇《终令》,是曹操生前为安排自己的墓葬所下的令。《终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
使足相容。”
宋小军说:“邓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
邓先生笑着说:“大意是说,古时的墓葬必须要安置在瘠薄的土地上。如今计划在邺县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地上作为寿陵,根据原先的高度建造,不堆土,不种树。根据《周礼》,冢人掌管国家墓地,诸侯葬在帝王的左右,卿大夫葬在后面,这是陪陵。凡是有功之臣,死后都应该陪陵。所以一定要扩大墓地的范围,使它可以容纳得下。”
“这里还有陪陵?”
“陪陵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古代指臣子的灵柩葬在皇帝坟墓的近旁。”
十三把图纸收起来,说:“这里倒是很符合,《终令》中关于,‘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描述。”
邓先生说:“是呀。武帝冢图上面写着,高台西北望,流泪望清风。这是唐代诗人王勃写的。高台指的是铜雀台,铜雀台遗址在河北邯郸市的临漳县,从地图上看,我们这里差不多就是西北方向了。”
宋小军不解的:“邓先生。唐朝的诗人,怎么会知道曹操墓在什么地方?”
宋妙森说:“高台西北望,流泪望清风,出自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据说是
他来洛阳冀州游玩,途径铜雀台见其破败才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不过诗中的相关记载,也只能当成一种佐证,并不能仅仅依靠一首诗,就断定曹操墓的位置,毕竟曹操有72疑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