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就托她找关系要去做奶娘,从前崔家还不如她家的日子好呢,现在崔家日子可比他们家好太多了。偶尔在铺子里吃了好的,再回家看孩子都吃炖菜,刘婶儿心里还不咋好受。刘婶儿也不是嫉妒,最多是羡慕,就觉得崔家日子好,这才多少天。不过人各有命,她能来铺子干活也不错。
厨房干活如何,说是干活麻利,也不用人催。
偶尔胡思乱想,别人也不知道,崔如英更不知道了,她也问过崔大山二丫,刘婶儿来崔如英听二人这么说,就放心了,不过回来之后照样帮忙,跟着发面蒸包子。肉、酱肉这两种馅儿的包子。
下午要先把晚上送去书院的酱肉包子蒸出来,然后紧赶着就得蒸晚上铺子要用的羊铺子里酱肉包子现在一晚上能卖一百多个,羊肉馅儿的一天蒸八十个,上午晚上各四十,有时卖不完剩十几个,有时不够卖,这个还真说不准,崔大山也没找到那个正正好好的数,全看客人想不想吃。
崔如英今儿就管包的羊肉馅儿的,包好放锅里蒸,崔大山也开始往车上装包子了。今天晚上送一回包子,明天早起再去送一趟,就该给结这个月的钱了。崔大山算着,从十五到二十九早上,一共给书院送了十四天加一个早上,也就是十五回胡萝卜的,十四回酱肉的。
每日虽多做几个,但还是得按照早上五百个晚上三百个算,毕竟饭堂没让多送,所以说价钱还是按照文书上的送。
整天送的就十四天,一日一千二百九十文,十四天是十八两六十文钱,再加上五百个胡萝卜鸡蛋的,总共该结十八两八百一十文钱。
崔大山这两日还有些不安,虽说这么大个书院摆在这儿,都一百多年了,不至于贪他这些钱,这些钱对书院来说只是毛毛雨,可是凡事都有个万一,万一书院污了他的钱,他都想好去官府告状了,市井百姓是小,但书院不能欺负了他们。崔大山带着女儿送完包子,回来铺子已经有客人了。
晚上生意也不错,戌时过半才没客人进来,客人们吃完还早,赵掌柜和孙娘子一边收拾一边等客人吃完,也就到亥时了。
这会儿也能抽空吃个饭,赵掌柜吃了四个包子,来铺子之后,他是肉眼可见地胖了。刘婶儿和二丫就在后厨吃的,包子方便,就着没卖完的卤菜,也算简单对付一口。而孙大婶过去拿了三个包子,往自己带的盆里装,一边装,一边说道:“崔老板,我回去吃吧。"
崔大山也习惯了,问了句,"三个够不?”
孙娘子点点头,"够的够的。
看崔大山的样子,不是头一回了。
赶上晚上打烊。
崔如英这些日子不常回来,期间回来一次还是下午回的,待了一会儿就回侯府了,没倒也不知,孙大婶都是带包子回去吃的。
崔家的包子不小,若按酱肉包子的个头,吃个三四个差不多就八饱了,毕竟总吃,也腻。
偶尔剩水煎包,再吃个两个小点的水煎包就十分饱了。像崔大山赵掌柜能吃的,得吃五六个。
孙娘子带走,是不能可着劲儿带,崔如英见她就拿了三个酱肉包子,也没多拿。崔如英就多看了两眼,赵掌柜就凑过来,小声道:“这孙娘子家中孩子多,估计拿回去也不自己吃,都给家里孩子吃了。"
赵掌柜也成亲了,有妻有儿,不过他不这么想,自己干一日活儿多辛苦,要是不进自己的肚子里,那干活还有啥劲儿。
老子肚子还饿着呢,崔家包子他也吃不够,还往家里拿,赵掌柜来铺子一个月,就往家里带过一次。
还是那回崔如英做了菜,铺子里包子没卖完,崔大山让一人拿两个。崔如英知道赵掌柜说的这些事儿,招人自是把家境什么的都打听清楚,孙娘子四十多岁的年纪,家孩子多,长子已经成亲了,孙子都有了,不过还得给其他儿子说亲。别人都在铺子吃,只有孙娘子自己拿回去,拿的时候还低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