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会现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雅雯身上。
那个尖锐的问题宛如一把利剑,直指“疗愈医学”的软肋。
张雅雯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位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张雅雯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事实上,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可以很坦诚地告诉大家,‘疗愈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就像任何一种医疗方法一样,它也有其局限性。”
会场里传来一阵窃窃私语,有人开始交头接耳。
李国强和王梅在角落里交换了一个得意的眼神,似乎觉得抓住了张雅雯的把柄。
然而,张雅雯并没有停下。她继续说道:“但是,‘疗愈医学'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注重患者的整体状态。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帮助患者找回生活的希望和质量。”
她走下讲台,来到那位提问的中年男子面前。
“先生,您说得对,我们确实无法保证每个患者都能完全康复。但是我可以向您保证的是,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我们有完整的应急预案和后续跟踪机制。”
这番话让现场的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
人们开始低声讨论,有些人点头赞同,有些人若有所思。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起来。
那是医院的伦理委员会主任周教授,他一直以严谨保守著称,对“疗愈医学”持怀疑态度。
“张医生,”周教授的声音让整个会场都安静下来,“我必须承认,你今天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你不仅展示了‘愈医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你坦诚地面对了它的局限性。这种态度,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周教授的话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笼罩在“疗愈医学”上的最后一层阴霾。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就连那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禁动容。
联谊会结束后,这场特殊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社交网络上更是掀起了关于“疗愈医学”的热烈讨论。
“我原本以为‘疗愈医学'就是另一种新兴的骗人把戏,”一位网名为“理性思考者”的用户在热门论坛上发帖,“但是看了今天的直播,我不得不承认,张雅雯医生的坦诚和专业让我改变了看法。也许,这真的是医学界的一次革新。”
另一位自称是医学生的用户则写道:“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医学生,我被‘疗愈医学'的理念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医患关系。我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亲身实践这种方法。”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被说服。一些持保守态度的医学专家仍然对“疗愈医学”持怀疑态度。他们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质疑“疗愈医学”的科学性和长期效果。
这场争论很快蔓延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人们开始讨论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找到平衡。
甚至有社会学家指出,“疗愈医学”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于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医疗服务的渴望。
就在舆论风暴的中心,张雅雯却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国家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调查组已经抵达医院,开始了全面而严格的审查。
调查组的组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张医生,”他开门见山地说,“你的‘疗愈医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彻底弄清楚,这种方法是否符合医学伦理和安全标准。”
张雅雯点点头,“我完全理解,教授。我和我的团队会全力配合调查,提供所有需要的资料和数据。”
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