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水域搜寻时,潜水员往往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今天天色昏暗,公交车落水后,乌云密布,淅淅沥沥落下雨来。灌城常年高温,但是湖水却并没有因为温度而变得温热。
韩凯身上或多或少已经淋上了水,搜寻工作在总队、支队两级全勤指挥部的指挥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潜水员各自分区搜查,寻找失踪的乘客。
随着雨势渐大,湖面也掀起波澜,船只随之摇晃起来。韩凯坐在船上,他看着黄佳齐、刘子涛二人潜入水底几经搜寻无果后,每每上来都在自责。或在反思自己潜得还不够深,或在懊恼自己搜寻得不够仔细。
滨海大桥下是横穿灌城的林安江,最深达70米,最浅的地方也有50米。桥高整整40米,这种情况下,大家与其说在“救援”,不如说只是在“打捞遗体”。四十米高的大桥,这些乘客又被困在公交车内,车辆砸向水面的那一刻,车中乘客就已经受到撞击。随着公交下沉,即便乘客在受撞击时并未当场去世,水底的无氧环境与压强都足够夺走人性命。
行动之前,总队全勤指挥部就已经做好最好与最坏的两种打算。他们根据已有数据计算了一下存活人员的最优解——最好的情况下,公交车在砸向水面并未造成严重损坏,而车窗基本封死,短时间内不会灌入湖水。即便是这样,他们也必须在1小时17分内找寻到失踪人员。超过这个时间,就真的回天乏术了。
潜水员是被派向湖底搜寻的第一支队伍。刘子涛带上氧气面罩时,余光朝身侧瞥了一眼,这里是灌城眼下能调配到最优秀的潜水人员。
1小时17分,是最长也最理想的救援时间。一旦公交车车体发生变形、损坏,湖水灌入,他们拥有的救援时间远
低于这个。
可是那么短的时间面对如此辽阔深邃的湖面,仅仅靠着十几名潜水人员毫无疑问是大海捞针。加上人体也没办法即刻适应水底环境,即便是常年接受高强度训练的潜水人员也是一样的。
刘子涛在几次下潜之后,目光所见皆是砂石。他尽量在水底待到自己体能临近极限才开始游回湖面。
韩凯有些焦急地等待着这些潜水员的答复。不,不仅是他,救援人员、失踪人员的家属慢慢汇聚到滨海大桥下,大家都屏息凝气,紧张万分地等待救援者们的回答。
刘子涛这个时候再度从水中探出了头,屡屡下潜耗费了他不少体力。他靠到自己班级的橡皮艇边。王志刚有些担忧地问:“水底情况怎么样?有线索吗?”
刘子涛的嘴唇这会儿已经开始泛白,他摇摇头:“水底环境复杂,面积太大,水流湍急,我们这边搜寻完毕还得继续往前看。有一定概率,公交车已经被流水往下游冲了。”
他稍稍缓了缓体力,正想重新下潜,却让一旁的马柏如满心担忧地拉住了手臂:“班长,你已经在水底浅了半个小时了。你是人,不是机器,再歇会儿吧!你也说了水情复杂,要是一会儿你在水底发生什么意外怎么办?”
刘子涛却根本不理会他说的这些话,直接伸手掰开了他的手:“我这会儿休息了,困在河底的人怎么办?”
“我知道你心里着急。但是你的体能也是有限的啊!救人很重要,安全也很重要!”
然而刘子涛却不等他再次开口,便立刻带上氧气面罩重新潜入了水底。韩凯坐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他清楚马柏如的担忧,但他更明白班长眼下的坚持。
可是,再如何坚持,作为班长自己也说过,保证安全也很重要!他们是人,不是机器
,面对高温、寒冷,又或者是高压强的无氧环境,人类不论接受过多少训练,终究还是血肉之躯。他们所能做的仅此而已。想要做得更多,除非有额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