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乌黑的长发,经常编成麻花辫,帮一根红色的头绳,爱穿大褂子的王玉,是当年白石街女人争相模仿的对象,据说,接口抗击侵略者纪念雕像里的女人,原型就是这位王玉。
王玉年轻时爱笑,因为爱笑,所以不爱照相,“一笑,眼睛就没了,”很多人找她照相,她都拒绝,如今,这成为了一种遗憾,想从照片上寻到老人的年少风华,以无可能。
唯一能窥到她当年样貌的,是一张画像,王玉三十出头的时候,公社的人画的一张画像,这张画像与她丈夫的照片并列镶嵌在镜框里,看起来非常般配,太太有着小家碧玉的古典样貌,先生是一个戴眼镜的斯文人。
王玉一辈子视为珍宝的就是一件衣裳,一件出自老母亲之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衣裳。
小时候,母亲教他做衣裳,通常是去唐家买些布回来,她的母亲,生的白皙,也有一头美丽的长发,有一次,母亲去老家探亲,走在街上,被人叫住,那人表示要用一辆自行车来换母亲的长发,那个时候,一辆自行车可不是一般的值钱。
王玉母亲的父亲是
一个地主,开米铺,经常分食物给穷人,母亲的父亲死后,家境变衰弱了,为了将孩子养大,母亲的母亲,也就是外婆变卖家产,可是还不够,生活的担子压在了母亲身上,因为家境变得贫寒,王玉从小就帮着家里分担家务,平常穿的衣服上都是补丁,没有一块好布。
毕竟是女孩子,看着别人穿新衣裳,也会羡慕,母亲看出女儿的心思,决定提前为他们做嫁衣,那时候只得如此。
那时最好的面料就是一种叫香云纱的材质,只要有这样材质的一套衣裳,穿着就很有“架势”,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王玉的姐姐十五岁就出嫁了,出嫁时,穿的就是母亲做的香云纱嫁衣,那是姐姐一辈子当中最风光的时候。
那时的王玉还只有十二岁,生的瘦小,撑不起新衣裳,穿的时候总要把袖口和裤脚卷起来。
“这种材质的料子脆弱,只能用手缝,用机器,一不小心就坏了,”摄影机对着意境是老人的王玉时,王玉拿出了那件香云纱嫁衣。
边抚摸边说:“上面的一针一线,总能让自己想起自己母亲当年坐在窗前,给姐妹两缝制嫁衣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