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社人民軍和历史上不一样,他们在探索阶段是两路并行的——有些步兵师遵照a版条令,装备轻机枪,强调班组灵活配合作战;有些师遵照b版条令,装备通用机枪,强调一切以机枪为主。
时至今日,探索阶段已经结束,后者还是成了主流,可以说和原位面殊途同归。
无论如何,机枪都对于一个步兵班来说都是主要火力来源,以布伦轻机枪小组为例,他们三个人构成的小组能在一分钟内向敌人倾泻数百发子弹,其余使用步枪的士兵只是陪衬。
在战术上,发扬火力压制敌人是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方便后续行动,反之就会处于劣势。
进攻也好、撤退也罢,火力强大就是能占得天然优势。
德军独树一帜的把高射速的g34/42通用机枪下放到步兵班,实质上是一种激进且极致的追求火力的举措——
把机枪的性能提升到极致!让步兵班拥有比其它军队步兵班强的多的火力!班组战术完全以机枪为核心!
这带来了两大好处:
首先就是一力降十会,可怕的机枪火力使得德军步兵分队在规模相当的战斗中具备天然优势,不管你是什么花里胡哨的招式,只要我的g34/42还在,你就束手无策,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其次是能在减员时保证基本战斗力,反正核心输出来源是我的g34/42,机枪手没事就好,步枪手少几个、死几个也无大碍。
不过,万事万物皆有利有弊。
这个极端举措导致德军步兵班全部成员都要为机枪负责,所有人都要为这挺高射速的通用机枪携带子弹。
另一个巨大的代价是……容错率大减。
假如三名机枪手完蛋了,德军步兵班就几乎瓦解,战斗力寥胜于无。
德军这么做是基于同时代各大列强军队都还在普遍使用栓动步枪的背景,成效不错。
可是明军需要面对的最大威胁却并非如此——美军可是大量列装了半自动步枪了的。
同样追求火力至上的美军步兵班甚至可能出现装备两挺勃朗宁自动步枪、其余人使用半自动步枪的夸张情况,因此栓动步枪搭配高射速通用机枪的办法优势有所减小。
好处变少,坏处还在——容错率较低。
何况己方都已经小批量装备自动步枪了,有了更好的东西,因此周长风自然看不上德军的极端举措。
大明陆军当前的步兵班编制为十一人,分为四人机枪组(1挺轻机枪和3支步枪)和七人步枪组(2支自动枪、4支步枪、1支附带枪榴弹的步枪)。
他的设想大致为:步兵班维持十一人不变,机枪组削减为三人,由班长指挥,装备一挺更好的轻机枪;其余八人步枪组全部装备自动步枪或以冲锋枪平替。
这种更好的轻机枪要比现如今使用三十发弹匣供弹的三三式轻机枪具有更好的火力持续性,而且需发射736x40㎜中间威力弹,从而和自动步枪通用子弹。
这样一来,轻机枪就不会成为步兵班的负担。
即使机枪组全部伤亡,残存的步兵班仍有很强的战斗力——即使只靠那八个人的步枪组也足以对抗美军步兵班。
这就是大量装备自动步枪带来的自信!
这带来的战术优势还不止于此,因为火力充沛,八人步枪组可以十分大胆的行动,一分为二甚至二分为四!
哪怕以双人战斗组交替掩护跃进,美军都无计可施,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压制两三名使用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的美军步枪手,或对抗一名使用勃朗宁自动步枪的美军机枪手。
周长风也考虑减少一两支自动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