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迄今已有一个多月,从大西洋舰队增援而来的各型军舰通过巴拿马运河,接着在航行跨越半个太平洋后陆续抵达了夏威夷。
现在,集结完毕的太平洋舰队总共有多达12艘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27艘巡洋舰,如此规模堪称庞大无比。
兵力充沛,摆在哈斯本上将面前的事情就是进行战略决策了。
在今天以前的一个多月里,太平洋舰队一直遵循着“不因增援巴布亚地区而出击”的战略原则。
因为大家担心舰队主力前往南太平洋以后,明军很可能会在中太平洋实施一场迅猛的攻势,直捣中途岛,甚至是夏威夷。
那样的话舰队主力就得仓促回防,仓促应战,可能会存在燃油不足、人员疲惫的问题,势必会处在下风。
不过在昨天与今天,海军情报部门驻夏威夷h站递交的报告明确指出,基本可以断定明军并没有针对中太平洋的行动计划。
英国軍情六处驻科伦坡的站点亦搜集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情报,同样印证了h站的结论。
「目前,敌人的舰队集结于西太平洋,没有向东进攻的迹象。」
情报的变化终于让谨慎的太平洋舰队可以有所行动,现在,哈斯本上将便可抛弃顾虑,主动出击了。
他和在座的众多将领都心知肚明,待命于西太平洋的明军舰队就等着见机行事,假使美军舰队驰援巴布亚,那么明军舰队肯定会大举来攻。
在战略上必然如此,可战术上会怎么布置却不得而知。
这是标准的阳谋——美国人对明人打的算盘心知肚明,但依旧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一如预料的派出太平洋舰队南下阻截明军进攻巴布亚,然后在此期间和以逸待劳的明军主力舰队交战。
要么按兵不动继续在夏威夷呆着,与明军舰队隔着半个太平洋大眼瞪小眼,但明军肯定会进攻莫尔兹比乃至澳大利亚。
对美国人而言,此时确实没有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尤其是战争归根究底是政治的延续,有些情况下不得不勉为其难。
哈斯本上将这几天正承受着来自军政两界的外在压力——这便是作为一名高级将领所必然面对的无奈情况了。
达尔文被明军攻占,澳军
他被追晋为中将,乔治六世国王为之颁发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美国方面亦大张旗鼓的授予优异服役十字勋章。
但这样的宣传在麦大帅眼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他反而觉得有些碍眼。
他从科罗吉多岛乘潜艇成功出逃以后,转机来到墨尔本担任美澳联军西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官。
当他携妻子走下火车时,迅速被数十名记者团团包围采访,而他恰好就期待着这样的场面,随即自信且从容地发表了一通临场演讲。
演讲最后以“ishallreturn”收尾,顿时引发了人们的热烈欢呼。这句口号迅速传播开来,被当作标语刷在墙壁上,甚至印在香烟盒和邮票上。
但是,在公众面前装样子归装样子,道格拉斯很清楚光喊口号无法取胜,三寸不烂之舌也劝不退明军。
莫尔兹比正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胁,新官上任三把火,道格拉斯迅速施行了一系列举措,意图将莫尔兹比打造成重兵镇守的前哨海空基地,变成抵御明军对澳洲大陆进攻的坚固据点。
充满斗志和热情的上司无疑能给下属们带来积极风气,达尔文陷落以来沮丧和惶恐的氛围逐渐褪散,美澳联军上下正在迅速重拾信心。
光靠自身注定不足,所以道格拉斯从上任的
要钱、要人、要枪、要炮、要弹药、要飞机、要坦克……什么都要,还提议让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