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
绵延数千公里的铁路上,一列白红的列车正在用每小时二十五公里的龟速“漫游”。
整条鲜卑铁路,两千多公里,大多数都是这样的速度,只有在沿海,以及北海等稍微温暖的地区,能够爬升到四十公里,再往上就没有了。
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天气和地理。
其中天气是最大的影响,整个鲜卑铁路,大部分都是在寒冷区域,虽然已经尽量贴着河道,但终究是有限的,比较整个东西伯利亚,虽然气候要比中西伯利亚温暖,土壤也不容易变成沼泽,但终究属于低纬度地区,寒冷就是该地区不变的本色。
整个鲜卑铁路沿线,最多的不是车站,而是维护站。
什么是维护站,如果放在汉国本土就是专门用来维修机器的地方,是一个单纯的沿线检修厂。
但在鲜卑,那就是“抢修站”。
抢修的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在极寒天气下,火车死机,乃至铁轨因为极寒,铁轨被冻变形。
必要的时候还要充当除雪工,甚至因为这个,还专门研发了一台代号五四九九的蒸汽除雪机。
至于最新型的内燃机,目前还处于市场小规模试产阶段,基本还处于“实验”阶段,想要进入成熟,估计还要有个几年。
(龙武十九年底,第一台用内燃机操纵的拖拉机在九原的铜山市试产,因为技术原因,虽然反响很大,但买的人不多,目前还在改进)
整个鲜卑铁路,共有在岗职工两万三千二百人,是鲜卑地区名副其实的支柱行业。
要知道按照龙武十九年底的统计,整个鲜卑地区的人口大概是在三百万人左右,相比于最早的两百万,至少增加了一百多万人口
这主要源于神州北方的移民,随着太平天国的几次北伐,整个汉国都受到了这波移民潮的冲击。
其中鲜卑是除去本土以外,受到冲击最大的一方。
太平天国的北伐对于鲜卑地区来说,简直就是一道“流星雨”,将文明的种子,真正的从天上带了下来。
要知道按照之前的统计,鲜卑地区二百多万人中,其中有多数都是土著,甚至有了百万土著统鲜卑的笑话。
但随着多年持之以恒的移民,整个鲜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三百多万人口中,两百万是土著,一百万是华人,以及其他朝日移民。
虽然土著依然占据多数,但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风采”。
其多数集中在边镇区。
何为边镇区,主要就是鲜卑和俄罗斯接壤的那一块区域,这片区域因为驻有十几个“碉堡”城市,且多为边军,故而又被称为边镇区。
最早的时候,整个边镇区,驻扎有数万大军,且拥有后备兵员二十万,可谓一把顶在俄国后背的尖刀。
因为这个边镇区,汉俄两国可没少打嘴炮,甚至出现了几次小规模的边疆冲突。
虽然这个“小”是相比于双方的实力,真实情况最大规模甚至有八百多人,但在汉俄两国的“合作”下,愣是把这种大规模热武器混战,描述为一场“误会”。
而到近些年,尤其是三皇同盟的签订,这个边境区甚至开始了所谓的减员。
而对面的俄军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这也是三皇同盟的一部分。
双方在边境地区设立“市场”,进行贸易,甚至一部分紧缺的商品,还能够得到免税。
虽然和俄国之间的免税就是一个笑话,但确确实实为鲜卑地区的工业品打开了销路。
其中卖的最好的就是“五金工具”,以及从日本倒卖的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