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我是赵括,人在长平> 第四百零三章 借人头收服义渠,终会师楚国既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零三章 借人头收服义渠,终会师楚国既灭(2 / 4)

异,想要

。进去很难,但一旦进入其中,却发现几乎是一片坦途,颇有些“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

而巴蜀狭窄的那段已经早被李牧攻克,剩下的平坦部分根本挡不住赵军的脚步。

或者说秦军也没有打算要挡住。

在赵军进入巴蜀腹地的几乎同时,秦军便敏锐的捕捉到了剑阁要塞已失的可能性,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蜀地内为数不多的不到万人的秦军做出了极为明智的决定——放弃巴蜀腹地,转而在巴蜀同往关中的“狭窄”道路上进行阻击。

不得不说,这一后退决战的思路,已经是当时当刻下,留守巴蜀的秦军最好的选择了。

若是继续留在巴蜀腹地,根本无险可守,势必不是赵军优势兵力的对手,尤其是在巴蜀百姓并不十分满意秦国统治的情况下,极有可能被赵军围而歼之。

如此一来,赵军变会通过巴蜀进入关中,给秦国带来深重打击。猝不及防之下,甚至咸阳也会因此丢失亦未可知!即便咸阳不丢,关中糜烂也就意味着秦国的基本盘遭遇危急。这是巴蜀留守的秦军所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

所以,两害取其轻,果断撤离巴蜀腹地,堵住赵军北上的空间,如同壮士断臂一般,是秦军大胆而精明的决策。

然而这样的优秀决策,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显得那样的朴实无华,哦,或者说是——毫无作用!

因为此时的秦国,已经只剩下了关中一地,而且是处于被赵国三面包围的情境之中。一旦任何方向上完成突破,秦国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而在收到巴蜀秦军的信函之后,秦王和司马错这才终于意识到了眼前的赵军为何半个多月了都只是点到即止,更是未曾见到一个援军的到来,也才终于明白自己的大秦处于怎样的风雨飘摇之中。

虽然赵军目前仍然被堵在了函谷之外,被截断在了巴蜀之中,可是之后呢?

函谷的守军不足五万,挡在巴蜀通道的秦军更是只有不到万人,能挡住赵军多久?

在上蔡丢失大量物资粮秣之后,失去了巴蜀这个粮食基地,仅仅靠着关中之地,又还能维持大军多久?

问题更严重的是,该死的赵军主力甚至都没有来我秦国,从巴蜀传回的消息,入川之赵军不过数万,而上蔡的赵军明明还有十余万,剩下的大军到哪里去了?

是去找楚国的麻烦,还是在哪个角落里等待着自己犯错?

又或者,哪天赵军就会从天而降?

真的,司马错真的有些担心赵军会从天而降土壤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而一想到这些,司马错也好、秦王子楚也罢都陷入了深深的无可奈何之中。

要兵无兵,要粮无粮,真不知该如何守护自己心爱的秦国。

但,他们依然在坚持着!

坚持着,就有希望!他们坚信。

而在秦国咬牙坚持的同时,赵括所带的一十一万大军也已经与田单的东路集团在楚国新都——陈都外顺利会师。

这也就标志着赵军一十六万大军(田单部留出了三万镇守吴越),已经完成了对楚都的全方位地包围。

之所以,赵军不曾发兵进攻,一边是等着大军横扫楚境,一边则是在等着楚国的“楚奸”们的动静,毕竟能不打就不打是赵括一贯的信念。

而“楚奸”们一直未曾动作,则是因为“价格”没谈拢,毕竟偌大的楚国,繁华的陈都就这么献了出去,若是不能换的满门的荣华,岂不可惜了?!

当然,随着赵军两路大军的顺利会师,也标志的赵括的耐心即将进入尾声,留给“楚奸”们的时间不多了。

城内的楚国投效派的贵族们显然也明白这个理儿,纷纷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就连本该稳坐钓鱼台的景家也有些焦躁——家族无尺寸之功,仅仅凭着一个无所出的妃子,显然在偌大的赵国是站不住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