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看着眼前的众人,很是能理解他们所提建议的原因。
从平原君来看,他所选的进攻河西的道路,是最为直接,也最为“省钱”,只需要邯郸的羽林卫等部队向河东集结,配合上上党郡的长平军和归义军,便足以扫荡河西,如此一来,无论是兵员调动还是粮草军械的调拨都是最为简单和节省的。
当然,这也跟平原君是“苦日子”过来的不无关系,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一直是自己给赵国定下的基本调子。
而李牧,初生牛犊不怕虎,渴望着建功立业,他的思路虽然被自己提拔成了上将军,但说实话,论资格、田单有过之而无不及,论亲疏、赵启显然更贴近自己,何况后面还有廉颇将军留下的王樯、任武等人的“虎视眈眈”。
作为自己升任“上将军”的第一仗,李牧自然是想尽全功,为此稍稍冒点险也是值得的。这才有了直入楚境,一举歼灭秦军主力的想法。
同时李牧也更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超前的眼光,一场战争尚未开打,他的目光已经盯上了下一场的战争,甚至已经在用行动开始布局。
至于田单,一方面他是亲身经历过河内被魏军所出卖的危局的,虽然最终凭借着他的高超的指挥反败为胜,但其中的凶险,恐怕只有当事人能够了解。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经历过他国背叛的田单自然不愿意将大军开入所谓“友军”的地盘。
同时,田单比平原君和李牧看得更高、更远的是,所谓救楚,不过是一个令楚国不放弃的借口而已,至于楚国最终是否得救,赵国并不关心,甚至楚国与秦国两败俱伤才是赵国最愿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为了安抚住楚国,田单果断在平原君的基础上提出了直插函谷的建议。
当然,直插确实能够体现出诚意,可以很好地稳住楚王,但正如李牧所提出的:位于周邑的粮道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在韩、魏的爪牙之下。
当然,韩、魏两国极有可能不敢伸爪,但兵者,国之重器也,决然不可将数万大军的生死寄托在他国的“不敢”之上。
这个道理赵括懂,李牧懂得,难道田单会不懂?
果然,田单随即又解释道:“攻击河西也好,直击函谷也好,都只是摆给楚国看的,以数万骑军携带一月之粮秣到函谷关外转一圈可也,无必要为之强攻也!若是韩、魏袭击我军粮道,随时撤军可也!”
话音落,赵括等人才明白过来:田单所有的想法都是基于“假打”!
目的也很简单:用“假打”来尽量保存自己实力,而在此基础上,稳住楚军,调动秦军。
其指导思想也很明确:如今赵国大势已成,齐地归附,只要楚国不被秦国吞并,越往后,两国的国力差距就会越大。所以,“拖着!”便是田单的核心思想——拖到赵国的兵力倍于秦国、拖到穷兵黩武的秦国自食恶果。
不得不说,这是彻彻底底地用“阴谋”而行“阳谋”,算盘是打得噼啪响,但执行的难度却也是颇为大的,别的不说,数万骑兵去函谷关外逛一圈,如何摆脱秦军可能的纠缠就是一件难事儿。
当然,赵括相信,田单既然敢提出此想法,以他的指挥能力定然是能够稳稳做到的。只是,这并不是赵括想要的。
随即,赵括的眼神再度聚焦到了吕不韦的身上。
作为赵王心腹的吕不韦很快明白这是赵括让他发言的意思,但,大王啊,你也没告诉自己要说什么啊?
虽然知道了三个错误答桉,可是您也没给正确答桉啊!
可是领导已经用眼神歘歘自己了,两次了!自己显然不能当没看见了,没办法了,只能是照实说了。
随即吕不韦稍稍整理了一番思绪,缓缓说道:“禀我王,依微臣所见,我大赵如今占据绝对优势,理应更为稳重行事,若是遣大军入楚,有太多不可控之因素,且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