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秦国打不了了!
虽然作为战胜国,秦军的兵力损失并不算大,但钱粮却是耗费了不少!
更要命的是,秦军大战已久,急需修整:楚地对峙一月,随即大军为破韩军,急行军千里北上,又再试探性攻击韩国城池,随后又经关中回返楚地。
若是要战,大军又需从楚地赶来。一来一去,秦兵再强,也真战不动了!
更何况,如今秦王好不容易借着大败韩、楚两国的胜利坐稳了王位,内部虽然暂时安稳,但若是秦王此时对赵宣战,不说会不会败在赵括这个公认的第一战将手中,便是战事稍稍迁延,秦国之内必将横生祸乱!
秦人好战不假,但绝不是盲目地好战!但秦人好的是胜战,是胜战后带来的战争福利!而不是失败的战争,以及无效的战争!
所以,秦国想管、愿管但现在没法管。要是燕国能够坚持个一年半载,秦国倒是能够出手相助,只是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燕国能坚持得了吗?!
至于最后的齐国,若是敢出兵援助燕国,这正是赵括求之不得的,趁着各国都腾不出手的时机,赵括很是不介意趁机在燕地歼灭齐军主力,甚至于一举攻灭齐国!
当然,大概率的情况下齐国应该也是作壁上观,能口头上声援燕国就已经算是很给力了。当然,这样的声援也将成为未来赵国攻齐的借口之一。
总之,五国之间,两个不想帮,一个不能帮,一个想帮但没法帮,唯一一个可能帮的,赵括甚至希望它来帮!
可以说,因为秦王的突然离世,继而由韩、楚挑起的这场战争,虽然未对战国形势产生巨大的变化,但无形间消耗了诸国短期的战争,从而为赵国的外扩之路,形成了极其良好的外部形势!
外部形势如此,就连赵国内部也是如此。
因为秦国的情报实在太过突兀,导致赵括误以为秦国经过两年的修整,又要来搞事情了,所以一通王命下去,邯郸的羽林卫、陷阵营,上党的长平军都积极备战了起来。
又逢三年之期将至,李牧也在代地做好了灭胡的准备,代地军和归义军也是一级战备,只等赵括的一声令下就要出代地而北,干净、彻底地将胡人消灭之。
可是随后的事情实在出乎了赵括的预料,没想到秦国这次是真没有搞事情,搞事情的却变成了韩、楚两国,甚至还想拉着赵国一起。
那赵括能答应吗?坐山观虎斗才是最佳的选择!
要是战事发生了小概率的事件,韩、楚真的赢了,自己已经做好准备的长平军、羽林卫等部也可以出河东而直取河西。
要是战事按照正常发展,则韩、楚必输无疑,赵国不仅能卖秦国个好,也有了极佳的外扩的时机。
而事实果然赞找赵括的预料那般,外部条件极其成熟,而且内部的精锐部队也都做好了热身的准备,这时候要是还按照原先的五年计划,执行灭胡计划,那就有点儿对不起秦王的死了!随即,赵括大笔一挥,改灭胡之战为灭燕之战。
王命曰:
“燕国无道,当伐之!
令燕平君廉颇为主将,代地都督李牧为副将,北郡都李义为先锋,率代地军、羽林卫、陷阵营及长平军一部,并平北军及北郡所部,共计书的竹简被投石车抛入了无忧城中。
显然廉颇是打算将攻心之策运用到底了!
而随着燕国近乎全境的沦陷,原本就焦躁不安的无忧城百姓们,变得越发的人心惶惶。而燕国的君臣们都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诸国的调停之上!
“当年之齐国,独霸于西方,何其强大也,只因为灭了一个弱宋,便遭五国共伐之,险些因此而灭国!”相国栗腹劝说燕王道:“今赵国无故而伐我,更欲谋我社稷,此诸国所不能容也!”
“只需我等紧守城池,待各国之援兵齐至,便可绝地反击,便是光复旧都,还于蓟城,亦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