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山都是垃圾。
远处出现了一个剪影的城市。
看起来像是一座座摩天大楼。
画面切近后,原来是成千上万个整齐堆放的垃圾立方体,有几层楼高。一排又一排堆积成立方体。
浪漫优美的音乐从配乐转变成了类似收音机中播放的带有音损的音乐。
远处的地面上有东西在移动。
一个在“摩天大楼”垃圾堆脚下的身影。
一个小型的机器人在勤奋地切割垃圾,外表老化生锈,但又小巧可爱,正是瓦力。
他的每一寸肌肤都是为垃圾压缩而设计的。
迷你铲子的手收集垃圾,把它舀到他的开放式底盘。
他的前板缓慢关闭,努力的挤压压缩着废物。
他被腐蚀的胸牌上有一个褪色的标签:
“废物分配装载机--初级型号--瓦力075203“
瓦力前板打开,吐出了一个被压缩成立方体的垃圾,把它和其他的堆在一起。
音乐声显然是从他的身躯中播放出来的。
“这是动画?”
鲁骁的姐姐不自觉吐出了惊讶。
鲁骁一边专注的盯着大银幕,一边暗笑:“当然,这就是梦工厂的动画。”
“感觉跟那种真人大片都没啥区别了。”
姐夫也跟随着轻声感叹。
昨天看的《恐龙历险记》电影已经让他对目前国内三维动画电影的效果有些惊讶了,近几年他看的动画基本都是陪着儿子在电视上看的。
直到昨天一家人在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版《恐龙历险记》,那种逼真的效果跟央视播出的电视动画版完全不同,已经让他很感叹了。
但直到今天亲眼看到了小舅子称赞的《瓦力》,尽管是一两分钟的画面,但也让他瞬间就作出了比较,跟昨天看的《恐龙历险记》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星球外围的卫星,昏黄的大气层,垃圾山,以及垃圾堆成的“摩天大楼”,还有机器人的形象动作,被废弃的建筑物、高速公路、商场等等都相当逼真。
相当……不动画。
就连鲁骁自己其实也觉得《瓦力》的技术似乎比去年的《功夫熊猫》更进了一步。
当然事实上,相比《熊猫》技术其实没有什么明显的提升。
只是梦工厂前两年的《大圣》与《熊猫》都有明显的动画风格,也就是人物、建筑与所有的元素都做了卡通化的夸张与扭曲,还糅合了华国古典绘画美学的风格,比如皮影戏元素的应用。
也就是直白的告诉你这是动画。
而《瓦力》的风格则是尽量的写实,充满了工业与科幻的风格,世界背景、建筑物、城市、机械并没有进行卡通化,而是走写实路线。
这也对鲁骁的姐姐姐夫乃至父母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包括小外甥昊昊也很惊奇。
其实很多成年人对动画的某种“刻板印象”或者说“歧视”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其相比真实有所夸张的“卡通化”。
对真实的世界与人物动物形象进行卡通化,成为了与真实对应的虚假。
这也是所谓“动画歧视”的重要原因。
真实,或者说逼近真实是成年人看的影视作品。
夸张化的,卡通化的影像是小孩子看的。
这是一种直观感受建立起的“鄙视链条”。
而当一部动画电影不再试图展示“卡通化”的世界与人物形象,甚至利用动画CGI技术构建逼近真实的影像,那么原本因为“卡通”而“歧视”动画作品的成年人就会获得某种心理暗示,从而不自觉的认真对待一部动画电影。
比如原本已经做好了跟昨天一样的睡觉准备的鲁骁的姐姐和姐夫,原本是有些心不在焉的,此刻已经不由自主的拿出了更多的注意力和更严肃的态度对待这样一部动画电影。
像是看真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