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官学的地方,建立两个新的官学。
考虑到崇州的现实情况,顾清明和云竹商量了一下,决定将书院的建造分为几期。
毕竟是头一年招生,不一定能招到多少人。
“按现在的情况,走科举的那些孩子们,能出去的全出去了,剩下读书的怕是不多,这个官学的教室先少盖一点。”
云竹用指尖点点另一处,“反倒是这边的多盖些,我觉得来报名的应该挺多的。”
“哦?”
云竹就说:“要说百姓贫穷到吃不起饭,自然不会考虑教育的事,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工人虽然还远远不是社会的主流,偏远的地方也仍然贫穷。
但就崇州城附近,以及咱们办了工厂的地方来看,温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他们手里有些银子,自然会考虑叫孩子读书识字。”
认识字,能写会算,这就摆脱了社会的最底层,可以做些稍微轻松点的活计了。
就以这些百姓最熟悉的工厂来说,啥都不会的,既没有专业技术又不识字不懂算数的,那就只能出苦力。
他们自己可以这样,甚至觉得这种生活相较于以前来说,已经很好了。
但现在有个向上的通道摆在眼前,又有多少人不为自己的孩子打算呢?
顾清明指出,“你说的对,只是这其中必然大部分都是男孩子,你想录取的女孩子,怕是不多。”
真是现实又残酷的话语。
云竹沉默了一下,随后又露出个笑脸,“没关系,已经比以前的情况要好了。”
她相信,以后还会越来越好的。
最终,这个官学的第一期计划,大概是将近三十间教室,可容纳二到三十名老师,四到五百学子左右的规模。
因为同时招收男女学子,还要划分男女生活区,当然还有教师的也要划分。
至于这些教师要从哪里来,那就是之后要头疼的问题了。
现在只讨论盖官学的事。
云竹又考虑这么多人在一起的卫生问题,比方说生产生活的污水处理。
顾清明想着这个官学依着山而建,山上有泉,不若用竹管从山上引水,而书院打地基时,再修建用于排泄雨水、生活用水、污水的通道。
再有……
根据之前盖各种厂的经验,两人尽量将能考虑到的问题都记了下来并努力解决。
接着顾清明再拿着这份计划书召集官员开会。
这时候就体现出来那些官员并不是吃干饭的了,他们又提出许多意见,大家都对此事相当重视。
毕竟这算是个很庞大的工程。
讨论完成,再完善下计划书,顾清明就派遣官员开始实施了。